瑞士日内瓦国际会展中心内,一年一度的国际影视修复大会正迎来整场会议的高潮。这座汇聚了全球影视修复领域顶尖人才、机构代表的盛会,历来是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核心舞台。会场内座无虚席,来自法国、意大利、日本等数十个国家的修复师、技术专家、电影资料馆负责人端坐其间,前方的巨型主屏正清晰投射着一卷布满霉斑的老胶片影像,肃穆的氛围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讲台之上——那里站着的,是本次大会唯一受邀的东方嘉宾,陆砚辞。
作为光影公司的核心掌舵人,他此次带着自主研发的“老胶片AI辅助修复技术”登上国际讲台,这也是该技术首次在全球顶级行业大会上进行完整的技术拆解与成果展示。陆砚辞身着简约的深色正装,手中握着激光笔,语气沉稳地开始讲解。他没有一上来就堆砌复杂的技术参数,而是先播放了一段对比短片。
短片的开头,是法国电影资料馆此前寄来的一段1920年代的默片片段——画面布满蛛网般的划痕,霉斑如同墨渍般蔓延,人物动作模糊不清,连背景里的街道建筑都扭曲变形。而短短三十秒后,经过光影公司技术修复的片段随之呈现:划痕与霉斑彻底消失,人物的发丝、衣物的褶皱清晰可辨,街道上行人的神态都鲜活起来,更难得的是,影片特有的黑白胶片颗粒感丝毫未减,那种属于百年前的影像质感被完整保留。
短片播放完毕,会场内立刻响起了低低的惊叹声。不少老修复师忍不住前倾身体,眼中满是难以置信。要知道,这类早期默片的胶片基底脆弱,修复时稍不留意就会破坏原有的影像肌理,此前全球业内的修复技术,要么修复周期长达数月,要么为了清除瑕疵而磨平胶片颗粒,始终难以平衡效率与质感。
“我们的‘老胶片AI辅助修复技术’,核心优势在于两点——高效,以及对原片质感的极致尊重。”陆砚辞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会场,他随即展开详细解读。他提到,技术团队耗时两年,收集了全球十万余帧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胶片样本进行模型训练,其中特意重点学习了东方老胶片易霉变、银粒脱落的特性,这让技术不仅适配东方影片,更能应对全球各类老胶片的常见问题。
为了让在场同行更直观理解,他以一段意大利194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影片修复为例:“这类影片的画面偏暗,且因当时拍摄条件有限,存在较多镜头抖动。我们的AI会先精准识别抖动轨迹,进行像素级校准,再通过算法区分‘画面暗部细节’与‘胶片污渍’,在去除污渍的同时,保留暗部里人物的微表情与场景细节。”他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修复过程的分镜演示,AI识别的蓝色标记精准避开胶片颗粒,只锁定破损区域,整个修复过程流畅且精准。
更让在场专家赞叹的是技术的“修旧如旧”哲学。陆砚辞解释,团队在技术研发时特意加入了“质感保留模块”,AI会自动分析胶片的年代特征,比如东方民国胶片的暖黄色调、早期黑白片的对比度,修复时绝不做“一刀切”的美化。“比如修复老上海的武侠片,我们会刻意保留部分轻微的画面抖动,这是当时手摇摄影机留下的时代印记,也是影片的灵魂之一。”这番话让台下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修复师频频点头,他们深知,这种对历史质感的敬畏,远比单纯的“画面干净”更重要。
技术讲解环节结束后,问答互动瞬间变得热烈。法国电影资料馆的技术负责人率先提问,他直言馆内藏有大量一战时期的纪录片,胶片脆化严重,手工修复单部就需耗时半年,想了解该技术能否解决这一难题。陆砚辞当场回应,光影公司曾修复过类似的脆化胶片,通过AI先进行数字扫描建模,再模拟胶片材质进行虚拟修复,最后由人工校准,整体效率能提升三倍以上,且能避免手工修复中可能出现的二次破损。这番精准的回答,让现场的讨论声愈发高涨。
大会的合作签约环节,更是成为全场焦点。光影公司的代表与法国电影资料馆、意大利国家电影档案馆的负责人相继走上签约台。法国电影资料馆作为全球收藏量最大的电影机构之一,馆藏着从1895年电影诞生初期到现代的数万部影片,其中不少早期无声片因胶片老化,早已无法正常放映。馆长让 - 吕克·杜朗在签约时,难掩激动之情。
“我们困扰了整整五年。”他对着镜头感慨道,馆内一部1925年的法国奇幻短片,因胶片乳剂层大面积脱落,画面残缺严重,多位顶级修复师尝试修复都以失败告终。“直到看到光影公司的技术演示,我们才看到了希望。你们的技术不仅高效,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修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