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他们的母亲!”萧亚轩的声音带着一种母兽护崽般的决绝,“我们必须确保,即使我们都不在了,他们也能活下去,而且要比我们更好!”
这一刻,什么伦理困境,什么系统任务,什么情感纠葛,全都退居其次。她们的身份被剥离到最本质的核心——母亲。是两个必须为幼崽在危机四伏的丛林里,刨出一条生路的母亲。
谢亦菲看着萧亚轩眼中那不容置疑的、甚至带着一丝残忍的清醒,泪水无声地滑落,但她用力地点了点头。她明白了,这不是悲观,这是责任,是乱世中,母亲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后的,也是最坚实的庇护。
最后的部署,无关反击,只关乎生存与传承。在这香江的不眠之夜,两位母亲,以超越自身生死的情感和决心,为她们的孩子,扣上了命运链条上,最沉重也最必要的一环。
系统空间,书房。
时间在这里仿佛被刻意拉长,又仿佛被骤然压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前的、令人心悸的宁静,连灵韵山丘的微光与溪流的潺潺声,都似乎变得比往日更加微弱,如同屏住了呼吸。
书桌上多了一张纸条,字迹不再是平日的沉稳内敛,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凿刻的力道,深深陷入纸背,透着一股孤注一掷的决绝。
只有三行:
风暴将至,一切小心。
若失联,牢记香江之约。
奎。
没有对伤势的提及,没有对儿女的絮语,甚至没有一句直白的思念。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担忧,所有的未竟之言,都被压缩在这寥寥十余字之中。“风暴将至”是现状,是预警;“一切小心”是他对她们唯一也是最后的请求;“若失联,牢记香江之约”则是超越生死的承诺与信念的托付——无论他能否生还,那个约定必须存在,那是支撑他们所有人走下去的最终方向。
这是一封可能成为绝笔的留言,剥离了一切柔软,只剩下最坚硬的骨架,一如他即将奔赴的战场。
---
香港公寓内,几乎是同一时间,萧亚轩和谢亦菲的心都不约而同地悸动了一下。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安攫住了她们,仿佛听到了命运齿轮咬合发出的、沉重而冰冷的声响。
两人对视一眼,无需言语,默契地同时闭上了眼睛。
当她们的意识在空间书房凝聚,看到那张墨迹仿佛还未干透的纸条时,空气瞬间凝固了。
萧亚轩的指尖微微颤抖,抚过那深刻纸背的字痕,仿佛能感受到落笔时那股破釜沉舟的力量。谢亦菲的泪水瞬间涌出,无声地滑落,她死死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他知道了。他知道那场风暴有多猛烈,知道自己此去可能无回。所以他用这种方式,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后的告别。
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沉重得令人窒息。但在这窒息的沉默中,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在滋生。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这片风雨飘摇中最后的港湾。
萧亚轩深吸一口气,眼中所有的泪意被强行压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同深海般的沉静与坚定。她拉过谢亦菲的手,感受到她冰凉的指尖,用力握了握。
“我们不能让他带着牵挂走。”萧亚轩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谢亦菲用力点头,擦去脸上的泪水。她们一同走到书桌前。
这一次,回信由萧亚轩执笔,谢亦菲紧紧挨着她,目光胶着在笔尖。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唤,她们的回应,同样简洁,却重若千钧:
家在此,永待君归。
轩、菲、霆锋.柏芝、韶涵。
“家在此”——无论香港,还是这方空间,有她们在的地方,就是他的家。
“永待君归”——这是承诺,是信念,是穿越烽火硝烟、跨越生死界限的等待。
最后,她们并排写下了三个婴儿的名字。“霆锋”、“柏芝”、“韶涵”。这两个名字,一个承载着战火的烙印与父亲的期望,一个寄托着和平的向往与母亲的祝福。此刻,它们被并排写在一起,与“轩”、“菲”并列,共同构成了他们对“家”最完整、最具体的定义。
这张纸条,是对他那沉重嘱托最坚定的回应。它告诉他,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有一个完整的家在等待。这份由血脉与誓言凝聚而成的力量,将是他冲入风暴时,最坚固的铠甲,最锐利的武器。
他们将回信轻轻放在他那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