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其他重要的东西?而那些追来的人,又是冲着什么来的?是这片玄山氏的遗迹,还是罐子里的东西?
风越来越大,卷起的沙砾打在身上生疼。陈轩抬头望向天边,夕阳正一点点沉入沙丘,将天空染成一片浓烈的橘红色。他知道,这次西北之行,远远没有结束。这片被风沙掩埋的古城遗迹,不仅让他找到了玄山氏的印记,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门后藏着的,或许是传承的秘密,也可能是更大的危险。
骆驼继续在戈壁上奔跑,身后的越野车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风沙里。但陈轩心里清楚,那些人不会善罢甘休。而他怀里的青铜三目佩,和背包里的丝绸卷,将是解开这一切谜团的关键。
第1058章 丝绸卷里的密语
骆驼的蹄声在戈壁暮色里敲出细碎的节奏,风裹着残阳的暖光掠过耳际,身后那两辆越野车的影子早已被起伏的沙丘吞没。陈轩勒了勒缰绳,让骆驼放慢脚步,回头望了眼渐渐沉暗的天际——方才那片玄山印记所在的断墙,已隐入灰蒙蒙的沙雾里,只剩风穿过沙丘缝隙的呜咽声,像极了阿木口中“风沙鬼”的低语。
“先歇会儿吧,他们追不上来了。”阿木拽停自己的骆驼,翻身落地时动作利落,只是膝盖在沙地上微顿了顿——方才奔跑时骆驼颠得太急,他旧伤犯了。苏晴立刻从背包里翻出云南白药喷雾,递过去时顺便扫了眼四周:“这地方地势平坦,能看清远处动静,暂时安全。”
小林早抱着背包蹲在沙地上,迫不及待地拉开拉链:“快看看这丝绸卷里到底藏着什么,别是空欢喜一场。”他指尖捏着丝绸边缘,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什么——那丝绸虽埋在陶罐里多年,却因戈壁干燥少雨,只边缘有些许褪色,主体仍泛着暗哑的米白色光泽,摸上去丝质细密,绝非寻常古物。
陈轩蹲下身,从背包里取出手套戴上,接过小林手里的一卷丝绸。展开时,丝绸发出轻微的“簌簌”声,像是沉睡千年的声音被唤醒。卷首没有文字,只有一幅简笔画:画面中央是座高耸的山峰,峰顶嵌着一枚圆形印记,正是青铜三目佩上那“三目”符号的简化版;山脚下立着一座烽燧台,台上有个模糊的人影,正朝着西方眺望,手中似乎握着什么长条状的东西。
“这画……是在记录什么?”苏晴凑过来,手机闪光灯打在丝绸上,照亮了画中人影袖口的纹路——那纹路与陈轩家传古籍里玄山氏族人服饰的绣纹一模一样。阿木也围过来看热闹,挠了挠头:“这山看着像东边的黑石山,峰顶确实有块圆石头,老一辈说那是‘山神眼’。”
陈轩没接话,继续展开丝绸。画的后半段,文字终于出现了——不是常见的隶书或楷书,而是更古老的篆书,字体瘦劲挺拔,笔画间带着股苍劲的力道。只是很多字迹因丝绸褪色变得模糊,需借着手机光仔细辨认才能看清。
“‘汉元封六年,西出玉门,值风沙覆城,烽燧绝。’”苏晴轻声念着,指尖点过那些篆书,“元封六年是汉武帝时期,看来真和阿木说的汉代烽燧城对上了。”她顿了顿,指着下一句,“‘携玄山佩者,当守“文脉火种”,藏于“三目望处”。’”
“文脉火种?三目望处?”小林皱起眉,“这说得也太玄了,是指什么东西?”
陈轩的目光落在丝绸末尾——那里有一行更小的字,几乎要融进丝绸的底色里。他调整手机角度,反复辨认了几遍,才缓缓开口:“‘火种非物,乃书简;望处非远,乃烽燧之芯。’”
“书简?烽燧之芯?”苏晴猛地抬头,看向陈轩,“之前阿木说那片遗迹是汉代烽燧城,烽燧台的‘芯’不就是用来点火报警的燧石和柴草堆吗?难不成书简藏在烽燧台
阿木突然“啊”了一声,拍了下大腿:“对了!去年那群外人挖的就是烽燧台!当时我在远处看见他们围着那土台子刨,挖了个大坑,后来警察来了才停手。”他话音刚落,陈轩心里就咯噔一下——那群人显然也知道“文脉火种”的存在,只是没找到正确的藏处,才空手而归。
“不行,咱们得回去。”陈轩站起身,拍掉裤腿上的沙粒,“如果书简真藏在烽燧台里,那群人没找到,说不定还会回来。而且……”他摸了摸胸口的青铜三目佩,玉佩此刻仍在轻微震颤,“这玉佩的反应越来越明显,说明离‘三目望处’不远了。”
“回去?”小林吓了一跳,“万一那群人没走,在附近埋伏怎么办?咱们就四个人,他们有车有工具,硬碰硬肯定吃亏。”
“不会埋伏的。”阿木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