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的轧钢厂和秦淮茹管理的纺织厂。
在极其完善的管理制度下,这两个工厂的工人工作效率极高,产品的合格率更是逼近百分之一百,相对的,这些工人们的幸福指数也是相当的高。
制度好就意味着工人们干活有盼头,合格率高就意味着不需要额外的加班,同样的时间却能比其他分厂的工人赚更多的钱,这不幸福谁幸福?
并且张元林夫妇因此还受到了组织上的多次嘉奖,成了行业内的领军人物。
要知道大部分的单位领导很怕接下改革的重担,就怕会把事情搞砸了,但张元林夫妇就跟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上来就是大刀阔斧的干。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各种离谱操作,引发了不少的轰动,也惹来了不少闲话,但张元林夫妇笑到了最后,成了最终赢家。
这期间,张元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放在厂内改革上,直到新的制度产生了明显效果,作为从未来而来的人,他自始至终都对自己的计划没有产生过一丝一毫的动摇。
秦淮茹就更别说了,如果可以的话,她会毫不犹豫的把命押注在自己男人的身上,所以在外界的议论说最猛烈的时候,她也依旧是无条件的相信张元林。
也正因为如此,夫妇两个齐心协力,张元林做规划,秦淮茹去执行,在轧钢厂取得改革成绩后不到十天的功夫,纺织厂也宣布改革成功。
很快,有部分领导意识到情况不太对劲,如果还跟以前那样故步自封,毫无长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轧钢厂和纺织厂会越做越好,直到把某些分厂完全吞并!
于是乎,开始有大量的领导单独或者是组团到轧钢厂和纺织厂进行参观考察,希望能够学些皮毛回去。
张元林知道后毫不藏着掖着,表示十分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他早就预料到了会有这么一天,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
一想到不久之后会面临的新麻烦,张元林从很早就开始为如何顺利的避免自然灾害而绞尽脑汁。
当然了,这世上不可能有万全之策,但本着能救一个是一个的原则,张元林肯定是要尽力而为的。
毕竟在临近改开的前夕,不管是人力还是财力,都是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留存的越多,对将来的发展就越有利。
这天晚上,张元林下班回到家,和秦淮茹讨论起了工厂完成各项改革后的状况。
说起这件事情,秦淮茹显得十分激动,因为她是最早一个吃到改革福利的工厂领导,为此她得到不少的嘉奖。
“老公,你给的这些主意真是一个比一个好,自从按照你的意思替换了原本的制度后,工人们可谓是干劲十足,每个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合格率蹭蹭的往上涨,太给我省心了!”
“还有啊,那些新的奖惩措施也引得众人连声叫好,哎呀,虽说我是厂长,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这些事,可仔细想想这些主意都是你想的,我好像啥也没干。”
秦淮茹一边说一边摇头,看起来无比的感慨。
张元林面带笑意的看着秦淮茹滔滔不绝,眼看着她说的差不多了,冷不丁的说道:
“其实我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告诉你,愿意听吗?”
秦淮茹愣了一下,随后不解的问道:
“这有什么愿不愿意的,老公你怎么突然说出这么奇怪的话来。”
张元林挠了挠头,说道:
“因为这次的计划和工厂的产能没有关系,关乎到的是工人兄弟们的幸福生活,说的难听点,你可能会觉得我在多管闲事。”
秦淮茹听后瞪大了眼睛,看起来好像是不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又好像是认为张元林不该和她说这样的话。
“老公,你和我解释啥,有话就直说呗,我又不会反对你。”
再次挠了挠头,张元林把早就预备好的措辞说了出来。
正如张元林最开始说的那样,他的新计划的确是针对工人幸福生活而设立的。
由于工作效率很高,所以轧钢厂的工人们从不加班,也因此拥有大量的业余时间。
张元林并不是看不惯他们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样子,而是想帮他们一把,把这些闲暇时间利用起来,或学习新的技术,或参与各种活动。
为此,张元林准备动用轧钢厂的一些利润拿来建造露天场地和器材。
例如篮球场,露天电影播放点,休闲广场等等,清一色的公共设施,且绝大部分是空旷地带,只有少部分是在室内,像图书馆,教室等,但都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