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连这一点都看不清。
这次的事件算是让崇禎对他们彻底失望了,勛贵本就是无用的废物,他们占著一个忠字,大明皇室才一直养著他们,现在连忠心都没有,那这些废物要来还有什么用。
崇禎之所以放权,一方面是害怕东林党人对他下手,另一方面也是他对大明现在的局势彻底悲观,自已没有办法扭转了,想看看东林党人能不能真的扭转大明的颓势,毕竟现在关中有大同社这个例子,看上去效果强的惊人,大同社出现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出现脱胎换骨的改变。只要能平定贼寇,他依旧是大明的天子,哪怕失去一些权利崇禎也认了。
而勛贵有什么用!真从东林党手中夺过权来,他们能领兵打仗还是能搜刮钱財
所以后面不管朱纯臣说什么,崇禎都不听,哪怕东林党人清洗这些勛贵他也乐意看到,大明养了他们200多年,他们也是时候回报大明了。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9月22日。
关中大地正沉浸在一片別样的忙碌与希望之中。天空湛蓝如宝石,不见一丝云彩,微风轻拂,带著丝丝凉意,仿佛是大自然温柔的抚摸。
此时的关中,正值收穫的季节,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在微风中掀起层层波浪,宛如金色的海洋。每一个看到这景象的人,脸上都不由自主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与关中郊野的热闹景象却与往日不同。长安的百姓们如同潮水一般大量向农村涌入,
就连几大工业区也一改往日的喧囂,变得安静下来。平日里忙碌的工匠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回到农村投入到粮食收割的大军中。
不过,钢铁厂和器械厂依旧热火朝天地运转著,只不过他们生產的货物发生了变化,
一柄柄崭新的镰刀、脱粒机、鼓风机等农具从生產线上源源不断地运出,为这场秋收增添了有力的支持。
连看几年的乾旱,尤其是那三场特大的千旱,让整个关中上下对粮食收成格外重视。
都督府的各级官员们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纷纷下乡,深入到田间地头,督导粮食收割工作。
同时他们还以最快的速度將各地粮食收成的情况传回都督府,以便及时做出决策。
杜家庄农场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农场的农户们早已进入田庄,熟练地挥舞著镰刀,
收割著成熟的麦子。都督府开办的蒙学也全部放假,大一点的小孩跟著父母在田间劳作,
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干起活来却毫不含糊,动作有模有样。小一点的孩子则提著小篮子,
跟在后面,仔细地捡看掉落在地上的麦穗麦粒,真正做到了颗粒归仓。
除了原本的农户,都督府还调集了一个团的士兵前来帮忙收割粮食。这些士兵们身著整齐的军装,来到田地,虽然这不是他们自家的由地,但他们个个都干劲十足,现在整个关中能吃饱饭的就是他们了,这种丰厚的待遇让他们急切希望自己能发挥价值。
徐晨、刘永、李文兵三人也来到了农场。他们穿著朴素的短服,穿梭在麦田之间,一边帮忙收割粮食,一边收集看第一手的信息。他们圈出了一亩麦由,准备亲自体验一下收割的过程,並以此来估算今年的粮食產量。
徐晨手持镰刀,用力地割看麦子,他动作嫻熟,充满力量,刘永则在一旁帮忙整理割下的麦子,將它们整齐地摆放好。李文兵则负责操作打穀机,將收割下来的麦子进行脱粒。
经过一番忙碌,他们终於完成了一亩麦田的收割和脱粒工作。当最后一袋麦子过秤时,称重的士兵大声喊道:“238斤!”
刘永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他兴奋地说道:“晾晒之后应该还有200斤,虽然比往年少了三成,但在这样的大旱之年能有这个產量,已经非常不错了!”
长安城附近的土地都是水利设施最齐全、靠近水源的上等土地。在平常年份,这里每亩地可以收穫两石粮食,丰收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三石。
但今年遭遇了如此严重的旱灾,大家原本並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如今能有这样的產量,对大同社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李文兵也笑著说道:“如果都是这个產能,加上我们今年在河套开拓了230万亩土地,今年的粮食收成应该会比去年多300万石以上。”
徐晨並没有被眼前的喜悦冲昏头脑,他皱著眉头,看著眼前的田地,担忧地说道:“靠近水源的地方减產可能会少一些,但那些旱地只怕会绝收。”
李文兵安慰道:“抗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