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他一生都沉浸在传统的科举体系中,在他的三观当中,读书就是保证家族地位最好的方式,哪怕大同社在北方崛起,也没改变他这个观念,毕竟大同社也是读书人结社,他们也需要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
任大任看着父亲,可能是失望了,也有可能是平时太压抑了,他干脆放飞自我说道:“就父亲您做的这些事情,大同社攻占江南,任家也逃脱不了清洗。到时候就算有学问,那也当不了官,说不定还要发配到哈密种树。父亲,各位叔伯,你们还是早做点准备吧,在家多吃一点窝头野菜,把家丁下人那些破烂麻布衣也搬出来穿一穿,省得突然跌落低谷难以适应。”
“就你们这些做法,这大明距离亡国也差不了多远了。”
任大任知道自己的这番话可能会招来更严厉的责罚,但他还是忍不住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而任大任的叔伯听到这话内心也是一阵胆寒,大同社在北方做的事情他们也听说了,要不然的话他们也不会组建乡勇,并且在去年把这些乡勇派过去保卫南明小朝廷。
只是兼并土地已经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习性了,加上组建乡勇开销巨大,让这些地主士绅开始入不敷出,靠着老本还勉强养得起。
但他们也非常头痛啊,家族的开销本就不少,又要养个几百乡勇,还要给他们好吃好喝,置办武器装备,现在他们是赚1万两,花一万两千两。
像这种亏空的状态对一个封建家族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危机,老祖宗给他们留下再多的家产,这样败下去也败不了几年。
南明朝廷一下多了几十万乡勇,他们战斗力如何且不谈,光这些人日常的训练和生活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些钱全部都需要江南的士绅出。
如何开源节流,维持家族的收支平衡,成为了这两年大明士绅都要学习的课题。
对一个大家族而言,节流是非常难的事情,日常的家族开销不能省,对外交流联络姻亲的费用也不能,打点衙门的钱财又不能少,算来算去发现每一块都不能少。
没办法节流,那只能开源了,去年苏湖的旱灾就给了他们一个好机会了,靠着太湖,苏湖地区很少闹旱灾,去年那种灾情不说是百年一遇,那也是几十年难得一遇的。
就是因为养乡勇的开销太过于巨大,更关键的是现阶段他们一点作用都起不了,偏偏你还不能不养着他们。
于是苏湖当地士绅不约而同想利用这场旱灾,兼并土地,扩张家业,增加的收入,维持家族的收支平衡。
所以去年他们才会吃相如此难看,甚至不允许朝廷赈灾,他们想靠着兼并土地增加收入。
我等已经忠心朝廷了,朝廷难道还要我等缩衣节食。
任老太公听到这话当即用戒尺暴击任大任,边打边说道:“没有家里叔伯的努力,哪里有你专心治学的环境,你购买的书不要钱,聘请的夫子不要钱,你身上的衣食住行,笔墨纸砚哪一样不要花钱,你平时参加文人聚会,招待同窗这些不需要花钱,你每个月的份子就超过了百两,你有什么资格说你的叔伯。”
“好大的口气啊,说减就减一半的租子,你有没有想过任家这上百口该怎么活?”
任大任一时间无语了,他虽然考上了举人,但就现在而言是在家族在托举着他,他没为家族赚到一文钱。
任发看着自己大哥劝说道:“大哥算了,等会儿我派家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