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不到头的轨道马车,这些轨道马车让关中的货物运输量提升了好几倍,整个关中变得越来越热闹繁华。
长安的人口也是不断增加,从三年前的不到50万,增加到现在接近百万,居住在这里人,能再一次感觉到天下的帝王之气再次汇聚在关中这座城市当中。
但混合也是真混乱,各种新生事物让大家目不暇接,通过报纸更是能让关中的百姓接触到天下的事物。
但各种事物和声音都用到报纸上,反而让大家整个关中都是乱糟糟的,没有以前那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平静,这种嘈杂和混乱超出了关中人的想象。
大家都是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有人可以看到光明的前途,有人却恐惧着陌生的道路,想要停一停,回到原本的秩序当中。
所以在关中还真有不少老学究批评这种现象,并在报纸上呼吁禁止工厂男女混用,认为这是礼崩乐坏,会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
偏偏这时候还有不少的作坊就真爆出了这些问题,这一下这些作坊主就被动起来,关中的舆论纷纷对他们谴责,说他们要钱不要脸,拐卖良家妇女,各种难听的话纷纷出现。
这一下子算是捅到了新生资本家的心脏,就关中现在这种情况,除了学堂的学生,哪里还找得到工匠,要是禁止男女混用,他们工厂不但不能扩充产能,还要减少1/3的产能。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这些作坊组在报纸上看到禁止男女不同工的文章,真想把这些人全部干掉。
当然这在大同社自然是不允许,但他们也有其他的办法,他们在报纸上写文章批判那些老学究封建思想。工厂的做法这是为了都督府征战的需求,是为了解救天下的百姓,是正义之举。
第二个方法就是砸钱,找到那些写文章的人,直接100两200两银子砸下去,虽然有一些人品格高尚真不为金钱所动摇,但大部分人只要砸到100两,就直接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他们主动在报纸上刊文章,承认自己思想不开化,是老封建,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反思,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后借用徐晨的话,说什么妇孺也能顶半边天等等,改口的人多了,舆论的风向自然也就变了。
都督府也加入了这场舆论战当中,支持女子出来做工一直是都督府的一贯政策,刘永自然不能看到这些老学究坏了都督府的政策,所以大同报旗帜鲜明的站在作坊主一边,支持女子出来做工。
不过对那些乱象也加强了管控,刘永要那些作坊主管理好自己的工厂,只要出现违法乱纪的事情,都督府会毫不留情的处罚,让他们停业整顿。
同时也加强了这些女工的保护,有点是刘永都无可奈何之事,都督府统治的重点是长安城和关中的其他大城市,这些大城市已经开始出现新风气,新气象,女子出来做工,已经可以接受,长安城的双亲家庭更是众人羡慕的对象,两个人的工钱加起来可以让一个家庭收入比小地主都高,能在长安城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但在更广袤,人口更多的农村,只是分了地,思想并没有多大的转变。当地的农户还是很难接受女子出来做工的事情,尤其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女儿或者妻子有私人的财产,他们理所应当的把工钱自己家中财产的一部分,会毫不留情的夺走。
其实这才是整个长安城乱象当中最多的问题,甚至出现了女工的家属皆要求作坊主把工钱交给他们。
每到发工钱的时间,这些人就会大量的出现,大部分女子只能沉默的接受,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接受进行激烈的反抗,于是就造成了大量的矛盾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