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他们在延安府待了两年,亲眼看到大同社是如何抗旱救灾的,都督府每年在修水利上投入几百万两银子,几十万的百姓,都督和大同社员更是奋战在挖水渠的第一线,如此才延缓了灾情,保住了粮食。
他们也顶着炎炎的夏日去农田当中挖个水渠,看到了大同社那种万众一心。人定胜天的场景,有大同社的对比之后,再看现在祈雨的场景,让他们有种在看滑稽戏的感觉。
耿如杞算是一个好巡抚,但此时也有点像戏台上的小丑,演戏给所有人看。
傅山道:“走吧,要抗旱朝廷是指望不上了,只能依靠我们自己。”
三人向着翁鸣山走去。
这场旱灾让傅山三人在太原当地发展大同社员的工作极其顺利,在半年时间里就发展了三百余人。尤其是在山西行省,他们可以背靠大同社,还有几个浅滩之地,能够让大同社运输一些粮草资源给他们。这无疑给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当然,山西绝望的气氛也是大同社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山西这几年历经兵灾、旱灾,内部天灾不断,外部还要增加军饷。百姓们在沉重的负担下不堪重负,大量逃离家园。整个山西已经看不到希望的光芒,仿佛陷入了一个黑暗的深渊。
而在一河之隔的关中,虽然他们也遭受了极其惨烈的旱灾,但在大同社的组织下,社会的秩序却没有崩溃。700多万关中百姓积极抗击旱灾,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让旱灾的损失降低到了最低。
这就像一面清晰的镜子,让原本就觉得这个世道不对劲的年轻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大明的世界已经彻底腐朽了。像大同社这样砸烂旧世界,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才是对天下最好的选择。
所以在干旱越来越严重的山西行省,大同社的文章反而越发在暗地里流行。无数的读书人被大同社的理念所吸引,通过傅山他们进入关中加入大同社。他们渴望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找到解决天下问题的方法。
太原城外,翁鸣山。这里树木茂密,地势隐蔽,是大同社成员们秘密聚会的好地方。
傅山、王如金、薛宗周、张亮、王旭等人,这些在山西行省积极发展大同社的成员们汇聚一堂,等待着都督府的最新命令。
只见一个壮汉迈着大步走进了他们的隐蔽会议室。他身材魁梧,面容刚毅,他抱拳说道:“某家朱猛,都督派俺来,下达最新的指令。”
傅山连忙起身,恭敬地说道:“还请朱特使明言。”
朱猛清了清嗓子,说道:“都督说了,现阶段你们主要的任务在农村,组织农户种植耐旱作物,抗击地主的高利贷、高佃租,一切以抗旱救灾保住农户手中的粮食为主。”
傅山微微迟疑了一下,说道:“我等这段时间已经在整个山西省组建抗旱会,吸纳了上百个村子。这些农户打退地主的狗腿子还行,但山西省还有5万精锐,这些人却不是农户可以抵挡的。”
朱猛笑道:“都督会在黄河对岸调动兵力,让太原镇的士兵没有精力去镇压农户。还有在太行山的闯王高迎祥也是我大同社的盟友,大家可以联络他。”他的笑容中充满了自信和底气,仿佛一切困难都能被轻松解决。
“还有你们的宣传工作也要进行改变,要深入到太原镇的军户当中。”朱猛接着说道,“太原发生了如此严重的干旱,他们的家人、亲朋好友难道能幸免于难?
现在的大明朝廷能帮助他们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