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力,仿佛被这沉重的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
李信本来看到满脸疲惫的孙承宗还有点可怜他。这个老人已经60多岁了,本应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却依旧要奔驰在前线,为大明这个摇摇欲坠的天下操劳。他的身影显得那么孤独而又悲壮,仿佛是在狂风中坚守的最后一座堡垒。
但听到孙承宗那番话,李信也不禁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怒火。他向前一步,目光直视着孙承宗,大声说道:“本就是简单的事情,只是督堂想的太复杂了,所以才做不成。像大同社那样清洗士绅不做,但这大灾之年任着这些士绅发国难财,就是督堂您的不对了。即便是末将这样的微末之人,也能压服一县士绅,让他们拿出粮食,以工代赈,救济流民。督堂手握十五万雄兵,难道还不能压服中原的士绅?现在中原难道一点粮食都没有了吗?
您很清楚哪些人手中有粮食,也很清楚拿出这些粮食就能改善中原的局势。但督堂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愿意做,看着百姓在荒野中哀嚎,看着他们异子相食、折骨为炊。”
李信越说越激动,声音中充满了悲愤和质问。他看到过太多百姓在旱灾中受苦的惨状,心中的正义感让他无法忍受这种不作为的态度。
孙承宗被说的哑然无语,他默默地看着李信,眼神中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自己。几十年过去了,他终究没有改变这个天下,反而被这个天下改变得像他曾经痛恨的人。
他的心中涌起一股苦涩和无奈,长叹一声道:“年轻气盛,很多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办成的。”
李信毫不退缩,坚定地说道:“但不做就永远做不成,而且留给朝廷的时间也不多了。朝廷没办法稳定中原的局势,中原的百姓就会选择能稳定局势的人来治理中原。”
孙承宗自然知道李信说的是大同社。同样是遭受严重干旱的地区,关中现在不仅局势稳定,而且还在大量地吸纳中原的灾民。
他想起当初杨鹤面临的难题,内有灾民,外有强敌,杨鹤能支撑两年时间,并且还稳住了关中的局势,从这点来说自己不如杨鹤。
看到李信,他忽然想到了杨鹤在中原提拔的那几个年轻人,这些人都是难得的人才。只可惜现在只剩下贺涵在为国效力。
想到这里孙承宗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惋惜和期许道:“老夫老矣,以后大明就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好好干,不要让老夫失望。”
说完,孙承宗骑上战马,带着自己的亲卫离开了杞县。马蹄声渐渐远去,李信望着他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当晚,在中原的大同社成员相聚在一起。这些社员在几日前联盟上书都督府,请求都督府进攻中原,解救他们的家乡。今天是信使回来的时候。
李信急切地问道:“都督愿意出兵中原吗?现在整个中原局势如同星火燎原,中原百姓盼望我大同社,就如同这干旱的土地期盼甘霖一般。”
其他社员也是满脸期盼地看着周天,他们勉强也只能维持一县的局面,真正想要自己的家乡摆脱干旱,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大同社了。
只有像大同社这样全方位取代士绅,以最高效组织动员农户抗旱,才能抵挡这种百年一遇的旱灾。
周天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都督府否决了我们的提议。关中的旱情比中原还要更激烈,现在都督府上下全部都在抗旱的第一线,大同军只保留了最基本的基干,都督府根本没有兵力来解救中原,余下的士兵都去修水渠了。都督府的士兵也最关心自己家乡的田地。”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