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信息几乎都是真实的,关中的其他各种报刊,只要看各类时事新闻,大部分也都比较真实。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也是崇祯极其渴望的。
自从贺涵这个说实话的“小男孩”彻底戳破了“大明的新衣”之后,崇祯才意识到,大明的所有臣子都在想方设法欺骗他,战场上的事情骗他,地方上的事情也骗他。所有臣子联合起来织了一件“新衣”,让他无法了解大明的真实情况。
这让崇祯极其愤怒,再次把镇守太监的祖制拿了出来,这些太监出了紫禁城,虽然成为了崇祯的耳目,但他们也只是有偏向的崇祯这一些真实的信息,而且崇祯也发现已经有镇守太监和地方官员开始同流合污了。
对此崇祯也是无可奈何,他手中根本没有可用之人,对比勋贵和文臣,太监已经是最可靠的了,他也只能捏着鼻子忍受这一些缺陷了。
关中的各种报刊反而让崇祯有意外的惊喜。这些报刊成了大明朝的一面镜子,虽然还照不到江南地区。
但却能照到中原和山西行省地区。通过贼寇的报纸,他才知道今年中原遭遇了极其严重的旱灾,也了解到有大量士兵因为兵部安排行军不合理,直接在大明境内溃败,落草为寇。看到大同社嘲笑大明朝廷腐败,官员的无能,兵部击败的勤王之师,比女真人击败的都多。崇祯气得牙痒痒,偏偏这又是事实,这就更让他生气了,当晚连饭都吃不下。
但即便再生气,他还是养成了每日观看报纸的习惯。比起那些臣子上奏的废话奏章,看贼寇的报纸反而能让他更了解北方的情况。
此时,乾清宫内气氛极其压抑,崇祯皇帝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同报》已经有一刻钟了,所有人都战战兢兢,不敢发出一点声响。
过了好一会儿,崇祯才缓缓说道:“难怪 10月 11号的《大同报》找了一个月都没找到。”
王承恩和其他服侍崇祯的太监当即趴在地上,五体投地,不敢出声。
崇祯皇帝却平静地问道:“今年大明盐税收了多少?”
“奴婢不知。”王承恩战战兢兢地回答。
“不知道,还不去找。”崇祯的语气带着一丝威严。
“遵旨!”王承恩匆忙退下。
不到半柱香时间,王承恩又忙碌地回来了,说道:“陛下,今年的盐税尚未统计出来,奴婢找到了崇祯元年和崇祯二年的盐税,崇祯元年的盐税是 228万两,崇祯二年是 193万两。”
崇祯冷笑一声,说道:“果然是看朕年轻,好欺负,居然一年比一年收的少。想来今年扣除长芦盐场的盐税,只怕连 180万两都没有。”
“再去给朕查,陕西省尚未沦陷之前的盐税是多少?”崇祯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愤怒。
“遵旨!”王承恩再次匆匆跑了出去。
没多久,他又匆匆而回,边跑边回道:“崇祯二年陕西的盐税是 23万两。”
听到这个数字,崇祯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双手横扫,直接把自己案台上所有的东西全部扫飞了。
他愤怒地吼道:“只有贼寇的半成,这就是我大明的好臣子,这就是我大明养了 200多年的士绅,他们霸占了每年几千万两的盐税,居然连个零头都不愿意给朕。”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