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儿干活嘛。”
周立勋听了,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他环顾四周,感慨地笑道:“看来这打下了河套好处太多了,不但能屯垦种地,连牛肉的价格都这么便宜。这要是能长久发展下去,百姓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然而,徐光启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乐观。他皱着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作为当了几十年大官的他,深知大规模建设背后所需的巨大财政支撑。他缓缓说道:“你们现在修水坝、水渠,修建道路,又筑城、垦荒,几十万农户要找你们要吃喝,只怕你们的财政支撑不住吧。”
徐光启的话让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朝廷这些年之所以乱象丛生,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钱。如今大同社的地盘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但他清楚这背后都是靠天量的花费在支撑着。一旦没了这笔钱,大同社现在看似繁荣的局面定然会马上崩溃。
徐晨点了点头,表情严肃地说道:“徐师所言极是,我们目前的开销确实非常大。即便有很多地区是农户自己修水利设施,我们不需要付工钱,但还是要管饭的。
现在外面粮食价格极高,我们大同社每个月都要向外购买几万石粮食,多的时候超过了10万石,大同社每个月的开销超过了90万两,预计全年开支超过上千万两。”
“噗!”夏允彝等人听到这个数字,当即被吓得差点把嘴里的饭喷出来。这个数字极其庞大,差不多相当于大明朝廷的一半财政开支了。
要知道,大同社才不过占了两府之地,就有如此巨大的开支。但他们仔细一想,这一路上看到的各种热火朝天的建设工程,估计有几十万工匠,又觉得这点开支已经非常少了。要是交给朝廷来做,每年开支2000万两都未必能打得住。
徐晨看着众人惊讶的表情,继续说道:“我们都督府,一年农场加粮食税收有260万石左右。都督府下属的纺织厂、钢铁厂、军工厂、机械厂,各类煤炭、盐矿场,一年的收入大概是三百万两左右。商税、关税、契税大约有近百万两。所以,综合算下来,都督府每年财政赤字大概是400万两左右。”
夏允彝等人听后,再次倒吸一口冷气。他们既为大同社一年如此可观的收入感到吃惊,这税收比南直隶省都要高好几倍,按理来说延安府应该被搜刮的天高三尺了,但偏偏这里秩序井然。
徐光启对大同社财政赤字的担忧中,听到徐晨报出那惊人的赤字数字后,他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紧紧盯着徐晨,问道:“如此大的财政赤字,你们都督府是如何填补的呢?”
徐晨早有预料会被问到这个问题,他不紧不慢地说道:“我们大同社有两个主要办法。其一,在大同社内部使用粮票。通过粮票体系,我们可以集中收集两府的黄金白银。其二,收缴地主士绅的财富。”
接着,徐晨详细地解释起都督府内部的经济运行模式。他说到工农业之间的货物交换十分频繁,粮票在其中充当着一般等价物的重要角色。粮票的发行有着严格的规划,根据大同社的经济发展需求和物资储备情况来确定发行量。在流通环节,无论是农户购买农具,还是工厂工人购买生活用品,粮票都能顺畅地在市场中流转。
而回笼机制则保证了粮票的合理数量,避免通货膨胀。同时,钱庄体系的建立更是加快了都督府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将闲置的粮票存入钱庄获取利息,也能在需要时从钱庄贷款进行生产经营。
对于徐晨来说,在后世的知识储备让他深知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在他看来,这点财政赤字算不得什么,因为大同社下属的资产也在快速扩张,发行的粮票都是有抵押物的,只要大同社的信用还在,这套以粮票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就可以正常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