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所攻占。”
陈子龙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地说道:“不可能!徐先生乃是博古通今之人,恩师对他异常敬佩。如此有学识、为国为民的人物,怎么可能造反?”
陈子龙之所以不敢相信,是有原因的。从三年前徐晨和徐启光取得联系之后,双方的往来就从未中断。第一批红薯、玉米、土豆作物种植出来的时候,徐晨精心挑选,每样包了几十斤,还特地请镖局送到徐启光手中,并详细说明了种植的情况。徐启光得知这三种作物在米脂县已经普及了几千亩之后,心中大为欣慰。从那之后,两人的书信往来愈发密切。
徐晨详细地记录了这三种作物在米脂种植的各种情况,还把后世的一些先进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徐启光。两人的交流也从最开始单纯的农业知识,逐渐扩展到水利、几何、代数等多个领域。徐晨在天文地理方面所展现出的渊博知识,更是让徐启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这样,两人因共同的兴趣和对知识的追求,结成了忘年书友。
徐光启不止一次对他说,徐晨精通百家,博古通今,乃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奇才,他实难想象这样一个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会造反。
而徐晨之所以想和这个时代的天主教会取得联系,也是有自己的想法。
这个时代,西方人的大航海已经开展了一两百年,他们打通了整个世界的海上航路,他们现在有的好东西太多了,自己想要绵羊、橡胶树的种子,想要金鸡霜钠等物资,都离不开西方人。
甚至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若想让汉人也融入这场大航海的浪潮,同样少不了这些西方人的助力,虽然现在就准备有点太过于长远了,但恰好徐启光加入了天主教会,所以徐晨才请他帮忙介绍几个教士过来,并且郑重承诺会给他们修建一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