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了县衙,由齐绍光去领工。
而他也把这些土匪全部报上去,充当自己的功劳,而后满心指望能借此得到一个“优”的考评,好让吏部的老爷们能高看他一眼,给他安排个调动的机会,离开这让他提心吊胆的米脂。
只可惜啊,米脂这弹丸之地,在大明万里江山之中实在太过渺小。齐绍光那全额上缴的税负,在吏部官员眼中,不过是稀松平常之事,连正眼都没瞧上一瞧。
只是给了他一个公式化的嘉奖,便没了下文,那调动之事,更是只字未提。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今年六月,江浙巡抚潘汝贞上奏朝廷,恳请在西湖边为魏忠贤建立生祠,颂扬其“心勤体国,念切恤民”之功绩。当今圣上朱由校竟欣然应允,还亲自赐名“普德祠”。
此时的魏忠贤,已然将东林党彻底打倒,权势滔天。便是那大明首辅顾秉谦,也对其阿谀奉承、依附有加。魏忠贤权倾朝野,号称“九千岁”,风头一时无两。
齐绍光得知潘汝祯这般谄媚魏忠贤的做法后,顿时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于是,在六月之时,他赶忙在米脂县外的九龙山,命工匠督造魏忠贤的生祠。
然而,这世上想要攀附权贵、谋求进步的官员实在太多了。齐绍光这才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如过江之鲫。
不止他在效仿潘汝贞,各地官僚纷纷跟风而动。就他所知,眼下已有七八处生祠破土动工。这股为魏忠贤建生祠的风潮,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至整个大明王朝。
这可把齐绍光急坏了,他心里明白,若是不能在这事儿上拔得头筹,那他这番苦心可就全成了无用功。毕竟所有人都建生祠,那这生祠也就没了稀罕劲儿,跟没建又有何分别?想到此处,他不禁连连摇头,满心忧虑。
其他的地方官员最多不能进步,但他却是小命不保。
县衙里藏不住秘密,大同社要把整个米脂秋税包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县衙。
县衙内,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沉闷。留在这里的捕快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个声响引起三班六房曹原捕头等人的不满。
原来,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大同社要包税。
大同社的一系列举措,如同利刃般,毫不留情地剥夺了他们手中的权力,顺带将权力附带的丰厚利益也砍去了一大半。
就拿收秋粮这件事来说,以往农户挑着麦子来入仓,那可是三班捕快和六房曹吏们捞取外快的好时机。
他们会通过“淋尖踢斛”这种手段,肆意盘剥农户。所谓“淋尖踢斛”,就是在农户交粮时,故意将斛(一种量器)装得满满的,然后用力踢上一脚,让斛里的粮食再冒尖一些,多出来的部分就成了他们的额外收入。可如今,大同社横插一脚,这种来钱的门道彻底没了。
快班捕头张光气得满脸通红,狠狠地将手中的茶杯摔在桌上,大声抱怨道:“大同社这是想干什么?是想要把我们的饭碗都给砸个稀巴烂!”
他越说越激动,站起身来,来回踱步,“县尊为了自己的仕途,对我们的死活全然不顾。如今这税少了差不多一半,我们一大家子人可怎么活?”
张光想到自己如今的收入,更是痛心疾首。今年到现在他的收入还不到 200两,仅仅只有往年的三成多一点。
曾经,在米脂县这片土地上,张光可是威风八面。那些帮派混子想要在这里混得风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