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季汉演义 > 第581章 上庸之战

第581章 上庸之战(1 / 3)

望向上庸城头,罗宪的眼里充满坚定。

兴汉元年,罗宪奉刘谌之命镇守永安。

到今天已经是十年时间过去了。

这期间唯一的一次战事,还是当初和吴国联手洗劫上庸。

迫使支援汉中的石苞回援。

如今魏国都亡了。

就连石苞都已经投降了大汉,和自己同殿为臣。

但自己却依然固守永安,没有任何动静。

虽然罗宪也知道永安对于大汉的重要,而且刘谌这些年也从来没有亏待过罗宪。

让自己的儿子去镇守兴山就足以说明。

但这对于罗宪来说远远不够,汉中之战、陇西之战、陈仓之战、长安之战。

这些所有决定大汉国运的战事,罗宪连一次都没有参与过。

罗宪不是想和谁争功,而是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否则将来的史书上,自己的评价很有可能只是一句,守成之将耳!

罗宪不想这样,他不觉得自己比谁差,他觉得自己只是缺少一个机会罢了。

现在这个机会来了,陛下特意从长安来旨意,让自己出兵上庸。

配合大汉水师对晋国进行威胁。

罗宪心里很清楚刘谌要做什么,所以在接到旨意之后。

只让侄儿罗尚镇守永安,自己马不停蹄的赶往上庸。

联合兴山兵马,对上庸形成进攻之势。

在汉东被纳入囊中之后,上庸的战略位置就凸显的无比重要。

这里已经成了晋国能够接触到大汉的唯一地方。

上庸一旦失守,那晋国便再无直接威胁到大汉本土的机会。

那对晋国来说会变得非常被动。

而对于罗宪来说,如果能拿下上庸,那就意味着自己切断晋国对大汉的最后一丝威胁。

这个功劳不可谓不大。

同样明白这一点的还有镇守上庸的胡奋。

而且相较于罗宪,胡奋的担忧要大的多。

明面上看,自己所面临的只有城下的蜀军威胁。

但实际是朝廷要进攻吴国,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广陵一线。

导致自己的后援大大减少不说,还要小心魏兴的蜀军抄自己的后路。

这也是胡奋比较无奈的点,身后就是南阳郡,是最最重要的中原。

这样的要害之地,朝廷竟然不给自己支援兵马!

陛下的那群谋士到底是怎么想的!

胡奋不知道的是,司马炎压根就没想过要支援他。

因为司马炎要借着这个机会削弱一下中原士族的力量。

一个人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待事情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在没有篡魏立晋之前,司马炎觉得只要能拉拢天下士族,让渡出去一些利益就让渡出去一些好了。

只要能让司马家君临天下,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

可当司马炎真的坐上那个位置后,才现这天下早就已经千疮百孔。

自己从魏国手中夺来的江山,最终能真正落到自己手里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而这三分之一,还没有算分给投奔自己的关中士族的。

自己这个皇帝,俨然就是一个光杆司令。

司马炎才智虽不如父祖,但好歹也是个开国之君,这样的结果是司马炎无法忍受的。

而在把吴国使臣赶出洛阳的时候,司马炎就知道,蜀汉很有可能会对上庸动手。

司马炎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一次削弱中原士族力量的大好机会!

南阳郡作为东汉帝乡,意义非凡,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就连魏国的国势也颇受南阳大族的左右。

他们手中所掌握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支援给自己的这部分,虽然不至于是九牛一毛,但也绝对没有动用他们的真正实力。

上庸背靠南阳郡,一旦上庸有失,南阳郡将会第一个暴露在蜀汉面前。

而大晋和蜀汉对待士族的不同态度,让司马炎能够笃定,中原士族绝不可能倒向刘谌。

如此一来,他们就会帮助自己拼力抵抗。

而且为此,司马炎也早早的就做好准备。

手中所掌握的兵马,已经被一分为二。

一部分交给羊祜,让羊祜带着在西边时刻盯着刘谌的动作。

剩下的兵马,几乎一股脑的全投到对吴的作战当中去。

即便中原士族心有不满,也说不出什么来。

因为这两件事,每一件都是实打实的真动作。

西边不盯住刘谌,大晋必亡。

南边不夺取东吴,打开纵深,同样也是灭国的下场。

这是阳谋,即便是中原士族能看出来,也不得不捏着鼻子给自己出力。

除非他们愿意接受蜀汉对待世家的态度!

司马炎不是不知道上庸的重要,他要用上庸来消耗中原士族的力量!

以此来夺回一些话语权。

因此他绝不可能给上庸派一兵一卒的支援!

只是胡奋

最新小说: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破怨师 不学鸳鸯老 回到汉朝当大佬 大唐:李二!你传我皇位干什么? 背欺里火宿 火烧黎明 九娘 皮物:我的舍友被变成了皮! 灭世魔龙三岁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