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已披上铠甲,便向长官拱手告别。老妻倒在路边痛哭,寒冬里衣衫单薄。明知此番是永别,仍心疼她受冻。我此去必不能生还,却听见她劝我多吃饭。土门关城墙坚固,杏园渡口也难攻破。形势不同于邺城之败,即便死也还能拖延些时日。人生总有聚散,哪管你年轻或衰老。回想年少时意气风发,如今只剩徘徊长叹。天下处处征战,烽火燃遍山野。尸骨堆积草木染腥,鲜血染红山河。哪里还有乐土?我怎敢再徘徊不前?诀别这茅草屋,使我肝肠寸断。”
《新安吏》写的是杜甫和新安一个小吏的对话:里面提到了,官府下达文书,未成年的男子也要征召入伍,孩子们瘦弱矮小,母亲的相送不舍,最后写到了朝廷大军攻打相州,日夜盼望捷报,但没曾想,官军溃败如星散。招募来的新兵就在洛阳附近训练,训练不重,劳役也轻,朝廷是正义之师,会优待士兵,大官们会像父兄一般照顾这些新兵……颇具讽刺感。
《潼关吏》则写的是杜甫看到士兵们在潼关紧急修筑城防,他问潼关守吏修关是要防备叛军吗?守吏让他下马,带他看了防御体系,工事严密,飞鸟都不能过。险要之处,只能通过一辆车,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后嘱咐守卫,千万不要学当年的哥舒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