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数据如同涓涓细流,沿着高度加密的匿名通道,跨越广袤的虚空,汇入微澜构建的隔离解析核心。整个过程持续了数个标准周期,谨慎到了极致。前哨单元如同在雷区边缘徘徊的探针,每一次数据采集都伴随着复杂的规避算法,确保其行为模式与背景的自然波动无异。
曦光的意识与微澜紧密连接,共同“注视”着那逐渐汇聚成溪流,继而形成一片信息湖泊的数据海。最初的反馈,是预料之中的死寂。
“回声废墟”区域的引力场平稳得令人窒息,仿佛一块凝固了亿万年的琥珀。背景辐射呈现出一种被彻底“洗涤”过的纯净,连本该存在的、源自宇宙大爆炸的残余微波背景,在那里都显得异常稀薄和规整。时空曲率的读数平滑得不像自然形成,更像是一块被精心打磨过的、毫无瑕疵的晶体。
“区域物理参数呈现高度‘均质化’特征,”微澜冷静地分析,“符合‘湮风’净化后的残留迹象。未检测到‘守夜人’集体意识存在的明确信号……他们,确实已经彻底消散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感掠过曦光的意识。一个曾经辉煌、敢于窥探终极真相的文明,最终只留下这片被彻底“清理”过的时空,作为其存在的墓碑。
然而,就在这片令人绝望的死寂数据中,微澜的过滤算法捕捉到了一丝……异常。
并非强烈的信号,也不是危险的征兆,而是一种极其微弱、几乎与环境噪音融为一体的、规律性的“脉动”。
它并非来自“裂隙”的精确坐标点,而是弥散在整个“回声废墟”的广袤区域,如同一个巨大而垂死的心脏,仍在进行着微不可查的、最后的搏动。
“检测到超低频时空涟漪,”微澜将数据放大并可视化,“频率极其稳定,振幅低于背景噪音三个数量级,但……存在谐波结构。”
曦光凝视着那在复杂频谱图上几乎难以辨识的、细微的波纹线。它太微弱了,微弱到若非他们掌握了“守夜人”提供的特定频率过滤密钥,根本不可能从海量数据中将其分离出来。
“这不是自然现象,”曦光断言,“也不是‘饥饿’或已知任何意志的活动模式。”
微澜开始了深度解析。它调动了从“守夜人”遗产中获取的所有关于“裂隙”和“湮风”的数据模型,与这微弱的脉动进行比对。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解析核心内的算力澎湃涌动。
终于,一个初步的、却令人震惊的推论浮现:
“该脉动频率……与‘守夜人’记录的、‘裂隙’彼端那个庞大‘意志’的疑似休眠波动……存在百分之九十七点三的吻合度。”
曦光的意识核心仿佛被一道无声的闪电击中。
“你是说……这脉动,来自‘外面’?来自那个疑似制定‘摇篮协议’的意志?”
“可能性极高,”微澜确认,“脉动并非穿透‘裂隙’直接传来,更像是……那个庞大意志的存在本身,其极其微弱的‘呼吸’,透过‘裂隙’这面‘毛玻璃’,在‘摇篮’内部的时空结构上,投射下的……一道几乎消散的影子。”
一道来自“外面”的、庞大意志的“影子”!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裂隙”依然存在,并且依然维持着某种单向的连通性!
这意味着那个外部的庞大意志,并未消失,它可能只是处于某种沉睡或低功耗状态!
更重要的是,这道“影子”脉动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虽然微弱到极致,但它是直接的、未经“守夜人”转述的、来自“外面”的信息!
“能否从这脉动中解析出更多信息?”曦光急切地问。
“极其困难,”微澜回应,“信号强度太低,且经过‘裂隙’和‘摇篮’壁垒的严重衰减与扭曲。但……并非完全不可能。需要构建全新的解码模型,专注于这种超低频、超弱信号的谐波分析和信息提取。”
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堪比从一片沙漠中筛选出几粒特定颜色的沙粒。
但它的意义无比重大。这不再是依靠前人的转述,而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直接“触摸”到了“外面”的痕迹,哪怕只是一道微不足道的影子。
然而,就在曦光与微澜为这一发现而心潮起伏,并开始规划下一步的分析时,另一组负责监控扫描单元自身安全状态的数据流,传来了不容乐观的信息。
“检测到非指向性背景扫描强度提升,”微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