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现代转化:从“兴观群怨”到生存叩问
《有冇嘟咁话啦》在继承中国诗学传统的同时,实现了对传统的现代转化。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诗教观,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与情感表达。树科的这首诗虽未直接针砭时弊,但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反思,折射出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诗中对个体差异与生存竞争的描绘,暗含着对社会公平与人性本真的思考,延续了中国诗歌“文以载道”的精神内核。
在表现手法上,诗中运用的白描手法与《诗经》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一脉相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自然景象起兴,而“望闻听食摸”则以日常感官体验切入,二者皆以质朴的语言构建诗歌意象。不同的是,树科的诗歌更注重对现代生存境遇的呈现,将传统诗学的表现手法与现代生活经验相结合,实现了诗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这种转化体现了当代诗人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当大多数诗歌追求国际化、抽象化表达时,树科选择以方言为载体,挖掘地域文化的诗学价值。这种创作取向,既是对同质化诗歌潮流的反抗,也是对中国诗学传统的深情回望与勇敢超越。
结语
树科的《有冇嘟咁话啦》以粤语方言为画笔,在诗歌的画布上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质感的生存图景。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语言实验,更在于它通过对日常经验的诗性转化,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本质困境与精神追求。在方言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它既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实践,也是对中国诗学传统的现代诠释。它提醒我们,诗歌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高雅的语言范式中,更潜藏在每一个地域文化的语言基因里。当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重新审视方言的诗学潜能时,或许能为当代诗歌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