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209章 唇枪舌剑,鬼才的回信

第209章 唇枪舌剑,鬼才的回信(2 / 4)

“唇枪舌剑,不必厚金铁。”郭嘉轻声,“一根针,足矣。”他把笔洗一洗,放到案边,掸了掸袖口的灰,“‘十问十答’在后,分条列出。”他把“问”写成一列,写得极白:“问我朝弃宗庙乎?答:不弃,权祀在许,正祀待回。问我朝劫天子乎?答:不劫,朕与群臣,同往许都。问许非都乎?答:许为行在,名曰‘都’,意为‘立心’,不为争名。问军政并权乎?答:军护‘谨’,政护‘序’,礼护‘正’,法护‘式’,诊护‘证’,五者相制,无一可专。问老臣立义何在?答:义在‘敬’,不在口。问我朝何以自证?答:以土、以水、以石、以火,以愿书三十封。问冀州何以自证?答:请止‘钟’,请送‘盐药绢裘’,请与‘愿’同行。”

他写得不急不慢,最后用一行极小的字收尾:“书至,愿君侯先闻之,再读之,再问之。”

荀彧上前,取过书,开始收束末尾。杨彪把笏端放在案上,沉声道:“我的‘讲正之席’今日开在愿墙旁。你让冀州来的八位儒生去讲‘敬’,我来压场。”

董承道:“司空府旁设‘礼问台’,凡有人以礼逼民者,命他先讲‘民即社稷’。”

曹操把手中铃舌放回桌上,笑意不露在口,只露在眼底:“我护‘谨’,虎豹骑分两翼,从愿墙到净井,谁敢在风上做文章,我先斩他文章,再斩他人。”

郭嘉颔首:“好。”

他起身,走到帘边,伸手把帘掀起一线。晨风从那一线里挤进来,带着南渠的湿味和粥棚的热气。远处孩童的笑和咳交错,像一首粗糙却真实的曲。他缓缓把帘放下,转身对太常卿道:“礼官,请在我的‘书’后附‘权祀告文’一份,正礼三条,权礼三条,让冀州看‘礼’是如何走路,而不是如何说话。”

太常卿拱手:“诺。”

“鸩。”郭嘉转头。

“在。”鸩从柱后应声出。

“你去南渠,把‘护帛’再升一寸,井栏再加一层木板。风会试探,我们要在它试探前站好位。”

“遵命。”

“文若。”郭嘉又看向荀彧,“你把‘书’誊三份。一份送冀州使者,一份钉在‘辩席’旁,一份送到太学的讲堂里。让士人先辩‘义’前闻‘味’。”

“交给我。”荀彧笑。

曹操抬腕看了一眼天色,“辰时开短朝。陛下要亲自把‘书’交给使者么?”

“朕要先去愿墙。”门口传来一个清清的声音。汉献帝着素裘而至,他身后仍只两名小黄门。行在初成,他出入多简,但目光比昨日更定。他看了一眼案上的“书”,把手按在那两字上——“敬告”。又把手移到白玉“安”上,指腹轻轻一抚,“先‘安’,再‘敬’,然后‘言’。”

郭嘉躬身:“陛下圣意。”

——

辰时未到,愿墙前人已如潮。太常卿执简,郎官举案,司隶竖起“辩席”。“辩席”不过是一块普通的木台,上面放了一张桌、一把椅,旁边摆着一口清水、一盏公灯、一碗热粥。木台正前方,昨日那卷冀州“檄”被钉在墙边,它旁边新钉上了一纸白帛,写着今天要读的“书”。

汉献帝到了。没有铺张。他站在木台前,先向愿墙拱手,再向百姓拱手,最后向木台一拱。礼轻,意重。他对太常卿点头。太常卿高声:“读‘书’。”

荀彧展开帛卷,清声一字字读出:“敬告冀州袁公……”语声不疾不徐,句句落在人心里。读到“社稷二字,不是土,是人”时,人群里有人低低抽气。读到“闻过,再言‘义’”时,有小童举着碗朝这边看,眼里湿润。读到“迁者养之,非弃之”时,董承在台旁拱手,“监祀在臣。”读到“五者相制”时,杨彪举笏,沉声加一语:“正不失。”

“书”读毕,太常卿按礼,将它钉在“辩席”旁,一左一右,中间隔着一盏公灯。灯芯外的白纸护环上,仍然是那个歪斜的“安”。阳光照来,纸影微微发亮。

冀州使者上前,拱手:“某请辩。”

“辩席在此。”荀彧把手一摊,“君先坐。”

使者缓缓坐下,看了一眼桌上的那碗粥和那杯清水,又看一眼那盏灯。他先拿起水,抿一口,再把粥放回。郭嘉站在台下,背着手,目光温和,不紧不慢。

“军师之书,措辞圆润。”使者开口,声音带着北地士人的清锐,“然有四处偏颇,一则以‘焦土’逼礼,二则以‘愿书’挟义,三则以‘行在’强名‘都’,四则以‘约法’自束诸侯。”

“请君一条条来。”郭嘉抬手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被废三年后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铁马冰河肝胆照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大明补牙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