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208章 暗流北来,袁绍的“贺礼”

第208章 暗流北来,袁绍的“贺礼”(1 / 4)

第208章:暗流北来,袁绍的“贺礼”

北风自河间起,沿着大河北下,穿洛水而来。风不烈,带着砂冷与一股淡得几不可察的甜腻,像是有人把一撮细粉撒入风里,让它一路贴着水脉滑。午时前,行在西门外的路上升起一层灰白的光,碎金似的马铃声由远而近。

“冀州贺礼到——”传号官抬起长号,声音从雾里钻出。跟着号声,一列红漆礼车、素帛幡幢绕着洛阳的残堤弯进来。车前一对白雁,脖颈上系着朱绫,长喙轻碰,发出细微的哑声。车后是十数名冠带整肃的士人,衣上绣着“中山”“东郡”等小印,目色昂然。再后,是一队扛箱的脚夫,肩头收紧,面色像冻僵的泥。

“袁公有礼。”来使自报家门,拱手至地,“闻陛下行在许都,特先以薄仪致贺。礼单在此,愿于百官前启封,以伸诚敬。”

董承站在门侧,目冷如刃。司隶已拖起栏绳,虎豹骑两翼张开,把人群护出一条空河。太常卿一步上前,拱手而应:“凡天下诸侯奉礼于天子,先入太常官库,由礼吏点验、御史封检,再陈于朝。今日便于行在外廊启封,官与民同见。”

荀彧闻讯而至,笑意温和:“君远来,风寒,且借此处遮风。礼当于‘法’。我朝开诚布公。”

使者眼中闪过一抹意外,随即笑:“诚可贵,敢不从?”

他把礼单捧起。单上写得工整:一为上谷貂裘十领,一为幽州药材二十箱,一为河间盐二百石,一为冀州上白绢三十疋,一为“铜钟一口,取意‘鸣钟贺新都’”。末行小字一排:“并遣儒生八人,入许修礼。”

董承盯住“修礼”二字,冷哼一声。太常卿面无表情:“且开箱。”

第一个红箱启封,貂裘铺出来,毛闪着细亮。第二个木箱启封,药材整整齐齐:黄芪、人参、当归,皆是北地之珍。第三箱封泥裂开,盐袋堆得整齐,结晶如雪。第四箱白绢,拉开时发出清脆的布响。风里的人群涌动,小声议论声起。

“铜钟呢?”荀彧问。使者笑,抬手;两名脚夫抬下一只被黄布严严包裹的圆物。揭开布,当中躺着一口小钟,色暗如铁,钟鼻上缠着细布。钟身刻银小篆:“贺许都”。

“试钟。”董承道。

礼吏抬起小槌,“哐”然一击。声一出便闷,像打在浸水的蒲团上。人群里有人皱眉——钟无金声,反有一种低低的滞塞。再击,仍闷。太常卿眼神一闪,示意再击。第三击时,钟底微微掉下一丝粉末,像灰却比灰更细,落在石板上便即散开。

“停。”一个清淡的声音从廊侧传来。郭嘉穿一领浅色斗篷,腰间垂着一方白玉“安”,步子不急不缓。他没有去看使者,也没有看钟,而是看了看风。风从北过来,穿过钟沿,吹向“医”“粥”两牌的方向。他抬手,鸩已会意,带人将钟挪至背风处,另铺一层帛。

郭嘉俯身,指尖轻点钟缘。指腹发麻,像有极细的砂粒在金石间蹭。他把指放在鼻端,轻嗅一下,微不可见地皱眉:“铁粉夹甘。”

“甘?”董承瞬间捕捉,目色如电。

“少量的蜜。”郭嘉道,“蜜裹铁,遇风则散,入水则解。”他抬眼看向使者,笑意甚浅,“君侯此钟,吹不得,放不得,敲得却也不得。北风一路带来,钟未鸣,粉已入风。”

使者脸色微变,强自镇定:“军师何以妄言?此乃冀州匠所铸新钟,甘味不过是上漆之香,军师若要嫌疑,何不试水?”

“可。”郭嘉颔首。太常卿命礼吏取净水一碗,照《礼》置于钟口。他又命礼吏从钟身轻刮一线粉屑入水。水面一闪,似有极细极细的光点化开。郭嘉不言,示意鸩。鸩从袖中取出一根极小的银针,针尖入水,未变黑,却起了几粒细泡。她抬眼,“带铁。”

郭嘉回首,目光扫过“医”牌那边正在排队的孩童与老妇,声音压得很低:“若此钟置于粥棚旁,过风一日,孩童咳重三分;若置于井所旁,过风三日,井底生锈两线。君侯之‘贺’,是贺谁?”

人群像被什么无形之物掀了一下。董承脚下一动,手已按剑鞘。太常卿高声:“此物不入礼库,不入殿庭!御史——”

“在!”御史两名出列。

“封检作案,写‘北来铁粉’四字,封箱送御史台。”

“诺!”

使者脸上再难维持笑。他咬牙:“军师冤人!冀州送盐送药,岂会以此害人?钟或铸粗,何至污我主公心?”

这时,杨彪拄笏而来,一步一顿,像把每一步都压在“正”上。他不看使者,先看礼,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被废三年后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铁马冰河肝胆照 大明补牙匠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