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204章 朝堂之上,一份“焦土”

第204章 朝堂之上,一份“焦土”(2 / 3)

着“浸没速度:一寸一息”“坠角三五至三三”“土性:表干里湿,夹铁腥”。杨彪看完,沉默。他懂得数字不会说谎,也懂得数字可以被造。于是他没有问“真不真”,他问的是“再看一次”。

“可当殿试一灯?”他抬眼,“不用城南,便在此处。”

郭嘉点头:“可。”他抬手,宫人即刻搬来灯盏青砖,与昨夜相同的尺规。门外风微,帷幕低伏。鸩亲自点火。火起的一瞬,灯焰先伏后扬,掀了半指,再被压下一线。郭嘉伸掌掠过火上方二寸,掌心发热而不灼。“此处非焦土心腹,故不沉。”他淡淡解释,“大殿之灯尚能直起,东仓之灯贴盏如石。”

杨彪收回手,缓缓道:“军师要用一张图,一罐土,一线水,改我宗庙之议。你让杨某难。”

“臣不叫太傅易。”郭嘉答,“臣只请太傅不把‘礼’绑在焦土上。礼本为民设,非为土设。礼可移,宗不可灭。太傅若疑臣图谋大事,臣愿以‘书’明之。”

他把一卷薄册呈上,封面四字:洛阳地肺诊断书。汉献帝接过,先翻到第一页。开篇不是“病”,是“礼”。“礼者,敬也。敬在诚,不在所。”下列周、秦、两汉、东汉中叶数次权祀、迁祀之例,旁旁引注。再翻下去,是“民”。愿墙三十封,择句贴后:求不病,求不征,求有饭,求有井。再往后,是“证”。八板影拓,角度逐列,土、石、水四句“色、味、纹、声”并注取处。末页是“方”。“针以水,禁大役,谨权祀。三者并行,三月为期。期满复测,若势能回,议修;若势不回,议迁。”

汉献帝读到“期满复测”一行时,指尖停住。他抬起头,看向杨彪。那目光里既有谦,又有不容易看到的坚。他轻声:“太傅,可否以三月为试期?”

殿中微微动了一下。这是把刀从喉间稍稍按下一寸的位置。杨彪沉吟良久,终于开口:“三月可试。然礼不可轻。”他把“诊断书”翻回开篇,指在“礼者,敬也”四字上,“我等所守者,在此。”

“因此设‘监祀使’。”郭嘉应声,“董司空总其仪,太常总其法,杨太傅总其‘正’。”他抬头看向曹操,“主公总其‘护’,不令役扰,不令兵入民室。”

曹操拱手:“臣谨奉诏。”

董承目光如刃:“若三月之后,借口‘未回’,又将如何?”

郭嘉直视他:“若三月之后,势不回,臣请再移‘针’;若仍不回,臣请迁驾许昌,董司空仍总权祀。迁非弃,迁为养。宗庙之火不可灭。”他说这句时没有抬嗓,反而压得极低,却格外清晰。

殿侧忽传来一阵咳。不是郭嘉,是站在末班的一名礼吏。他忍了两忍,终究止不住。太常卿回首,微皱眉。郭嘉转身,从案上取过一只小瓷盖,盖住焦土罐。那股焦腥立刻被死死按住。殿中许多人才后知后觉地深吸了一口气,像从水里探出头来。

“这就是‘焦土’。”郭嘉缓缓道,“不是比喻,是实物。陛下在这味里坐一刻不舒,百姓在这味里睡三年,只会病。”他举目环顾,“臣不敢以一罐泥求诸公动心,臣只请诸公把鼻子和眼睛留给城。焦土当殿,这一朝当记。”

汉献帝把“诊断书”放回案上,抬笔亲书两行字。第一行:“三月试期。”第二行:“设监祀使,以董承为之。”又提笔加了四字:“太常佐礼。”最后落款“准”。

杨彪长叹一口气,笏端缓缓垂下。他抬眼望向郭嘉,沉声:“三月内,杨某不以言逼。三月后,若势回,修;若势不回,迁。迁之礼,杨某当以命护。”这不是投降,是老臣把“执念”从硬石变成承重的梁。

董承仍旧冷,冷得持重:“臣领监祀使。”他顿了顿,又道,“若谁以‘权祀’为名行苟且,臣奏其罪。”他把刃摆在前面,也把道义摆在前面。

“臣谨记。”太常卿躬身。

荀彧在侧,目光一松。他知道,刀口暂时没在喉间,而是在手里。能不能缝合,要看“针”的手稳不稳。

“还有一事。”曹操忽道,“愿墙既立,民愿多言‘医’‘食’‘井’。臣请开官仓三千石于城西,设粥棚十处,太医署迁一半入行在,井所三日内先修两眼。此非仁善之名,实护朝之根。”

汉献帝点头:“可。凡赈、医、井,优先于他役。”

杨彪补了一句:“赈不可假手商贾,须官司自领,避奸人趁火。”

荀彧应声:“御史循行。”

朝议至此,像在焦土上铺了一层薄薄的帛。不是墙,不挡风,却能让人暂不被灰呛住喉咙。汉献帝敲了一下案角,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补牙匠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被废三年后 铁马冰河肝胆照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