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202章 宗庙之议,老臣的执念

第202章 宗庙之议,老臣的执念(1 / 3)

第202章:宗庙之议,老臣的执念

城西有一处废弃的园林,墙塌池废,只剩几株槐树在秋风里发出脆弱的响。亲兵们以车为墙,以帛为幕,搭起临时行在。夜色沉将下来,风里带着冷铁与灰烬的味道,像从地底渗出的旧血。殿中只有两行烛,火苗微低,像被看不见的手按在灯盏里。

鼓声三通,百官就位。汉献帝端坐在虎皮覆顶的榻上,眼窝深陷,神情却比白日清醒许多。他环顾众人,在那一片灰白与烛影里,忽而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希冀:也许,今日能听到一些能把这座死城重新唤醒的话。

太傅杨彪自班中出。须发已白,衣襟上仍有路上沾染的尘土,他却不拂。伏地一拜,额头重重叩在毡上,发出闷响。他抬起头,那双浑浊却仍旧清明的眼,直直望向御榻。

“陛下。”他的声音不高,却稳,“宗庙在此,祖宗在此。自高祖、光武肇造基命,天地宗祧系于此都,礼乐文轨出于此都。此地虽废,祀典未亡。臣等以死守之心,请陛下下诏,集天下之力,修复京畿,复我大汉威仪。使四方望之,知天命未改,人心可归。”

话音未落,尚书、御史、大鸿胪、太常等相继出列,或举笏,或按剑鞘,齐声“臣请”。那声音层层叠叠,在低垂的帷幕之间撞出回响。董承站在队列前端,眼中血丝密布,他突地上前一步,长揖至地,“陛下,臣董承以头颅担保:若弃洛阳,天下必有谤,曰‘曹公有挟天子、弃宗庙’之心。朝野对我朝之心必离。愿请先修宗庙,择吉日大祀,以安社稷根本。”

“以安社稷根本”六字落下,许多老臣红了眼。有人低低啜泣,有人握笏的指节泛白。

曹操在班侧,静静看着这场声音的洪流。他知道这洪流来自何处:士族的道统,礼制的天平,天下目光的重锤。他更知道另一件事:洛阳是个无底洞。城是焦土,民是流民,粮是空仓。以今日之财力去填,填不满;以今岁之兵去守,守不住。可这些话,不能由他来讲。现在的他,仍须做那位“奉义”的人,须在“道德之高地”上保持姿态。

“太傅所言,朕心亦同。”汉献帝缓缓开口,他的声音比下午更稳,“朕在车中所见,悲痛难言。然祖宗之地,岂可轻弃。若能复我宫阙,行我礼乐,朕愿与卿等,披荆斩棘而为之。”他停了一下,转而看向曹操,“孟德,卿以为如何?”

殿中一静。所有目光一起转过去。曹操微一拱手,唇角含着恰到好处的敬谨,“陛下忧宗庙,臣不胜欷歔。洛阳历代宗庙所在,礼不可废。只是……”他顿住,似在搜寻妥帖的辞,“只是兵燹之后,百废待举。若骤然兴工,恐有拖累军政之虞。臣愚见,宜先择一处安稳之所,安顿万机,渐次图之。”

杨彪已经站直。他未等曹操说完,便举笏再进半步,“‘渐次图之’,此四字最害事。大事有时,不可久疑。疑则众心摇,摇则奸雄乘隙。陛下若不立下雷霆之志,奸人必借口‘民生’而延宕。久之,祖庙祀火旦夕不继,终成笑柄。”

这“奸人”二字,虽未点名,却像一根锋锐的骨刺偏偏扎在某人心口。殿角处有人低低吸气。董承不动声色,眼神却横了一分刀意。

荀彧在曹操右后。他侧身一步,拱手向殿中,温文而雅,“太傅之志,天下共仰。然礼不可废,民亦不可废。礼者,为民而设。今日洛阳残破,疫疠未退,河洛之间百姓涂炭。若徒以礼驱民,恐失其本。臣以为,可先立行在,择时归祀。太常可于城中寻一清净之地,权设宗庙,择吉行大礼,以安众望。待百姓稍苏,再议修复。”

这话像是在正与正之间搭起一座桥。许多犹疑者的目光,登时柔和下来。可杨彪只是摇头,眼里却愈加坚硬,“权设宗庙,权安众望,权字用多,根本自失。诸君皆言‘民生’,臣亦知民可贵。然天下之民,望的是‘正’。陛下若正,天下自正。若今日因艰而‘权’,明日因难而‘权’,年年权、岁岁权,终有一日,礼崩法坏,无所措手足。”

殿中有年老的光禄大夫出列,颤声附和,“自古宗庙社稷,犹人之骨髓。骨髓空,则人虽行走,已非人形。愿陛下立诏修都,昭告天下。”

“昭告天下”四字激起了最后一层波澜。许多官员齐齐俯身,衣袂刷地一响。那声音像一阵轻雪,落满殿阶。

曹操的手在袖中收紧了一瞬。他不得不承认,杨彪等人的站位是完美的,他们把“礼”与“正”的旗帜举得很高,而他若要反驳,就只能用“用度”“军心”“秩序”这些冰冷的字眼。即便全对,也会被“道义”盖住光。更要命的是,汉献帝此刻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和离前夜,疯批医妃二嫁心机皇叔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挺孕肚守寡后,错嫁的亡夫回来了 被废三年后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钢铁先驱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大圣觉醒,吃货妹妹不好养 重生破案:我的眼睛能锁定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