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高台定策,主公之决
清晨的风把夜里压低的雾卷上了城楼,像给许下披了一层轻甲。
行在礼所外,青石铺地被晨露擦亮,四座高椅已按昨日之序摆好:东为礼司,西为禁司,南为法座,北为民座。
台心仍是那只铜炉、一方镇纸、一册白简,旁边多了一根狭长的白绫,悬在旗杆下,空白无字,等人落笔。
鼓三通,钟一鸣。
曹操上台,衣甲仍朴素,佩刀未出鞘。
他立在炉旁,看一眼四座,再看一眼城心。
那双眼里没有激昂,只有一种沉着的冷——像在衡量风的方向,也在衡量每一盏灯能撑到第几更。
“开台。”
他只说了两个字。
荀彧先起,复述“三日三礼三令三行”
的进度,言“薄礼已行”
“两诏将成”
“行在礼所规制已列”
。
程昱即继,以令符申“醒军十二条”
“快例三则”
“夜禁与火巡分区”
“官灯十二盏已布位”
。
夏侯惇压阵,交代“城门三层守已合拍”
“外门军、内门军与暗门军各听一面鼓与一面钟”
“东门前再加一处弓台,鼓动行,钟鸣禁”
。
众声既定,台前一静。
曹操朝阴影里一点:“奉孝。”
郭嘉从台侧走出,素衣素带,袖里仍收着那枚擦到冷的罗盘。
他将白简推近,指尖按住镇纸,目光却越过纸墨,落到更远的河与路上。
“昨夜‘雾石之策’按刻推行。”
他简报,“孟津第一钩已成,成皋第二钩已起,洛西虚火照红半云,冀北探骑折返。
新安车驾仍宿原地,杨奉与董承各立营。
‘十字课’日启蒙,识字棚前坐满。
许下官灯十二盏,三盏照门,三盏照路,六盏照民。
风已起。”
他把这些“已做”
落下,忽然抬眼:“今日,需定一事。”
程昱看他,荀彧看他,夏侯惇也看他。
民座里绅耆与行交换一个眼色,没敢出声。
“主公是否亲行‘半礼’?”
郭嘉问得直白,“是,则前线的‘雾’更厚,诸侯更乱一瞬;否,则许下更稳,但远处之‘气’聚得慢,冀州与荆楚可乘缝。”
台上空气像绷紧的弦,几乎能听见纤维摩擦的细轻。
曹操没有立刻答。
他转身,看向台后的那根白绫。
绫在晨风里轻晃,像一条未曾命名的路。
“文若、仲德,各再陈一言。”
曹操道。
荀彧向前一步:“臣请行。
‘半行礼’不求形胜,只求先声。
主公出十里,身回三里,礼在路上,身在城里。
此举非取险,而是把‘义’推前一寸,让天下先信我们。”
程昱紧接着:“臣请慎。
主公之身,是城之胆。
‘半行礼’须以‘三钉三快’为垫:礼、赈、禁三钉更深;快例、快赈、快传更紧。
若此三未全拢,‘半行礼’便是无柄之刃。”
曹操点头,目光落向武座:“元让?”
夏侯惇压着刀柄:“只要主公定,我必护。
‘半行礼’,出则刀在鞘,鞘里刀柄缠布,防民惊;真有变,鞘去刀出,先砍挑事者。”
“好。”
曹操笑意微起,像刀锋退了一分,却更亮了一分,“奉孝,你给我一个‘路’,不是纸上的,是人走得过的。”
郭嘉把罗盘从袖中取出,放在白简旁,指尖在铜面上一抹,针稍偏东:“路有三。
荥阳为‘礼’,成皋为‘禁’,孟津为‘钩’。
主公出城十里,于荥阳之路行‘半礼’,用布帛为旗,用素车为仪,不鸣鼓,不张器,让诸侯看见雾。
不言日,不言宿,礼毕身回三里。
成皋严禁,‘鼓动行,钟鸣禁’,暗门军再增一队。
孟津继续‘第一钩’,旧官灯诱敌,灰衣‘麻袋’潜伏。”
他伸出第二指:“沿线‘三安约’同时落地。
护驾两营各得‘位’,营不入城;各得‘食’,粮由我给;各得‘名’,立‘护驾都督并署’,分文责。
近臣之兵不入许,是‘权度’;给粮而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