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08章 三顾茅庐不一纸足矣

第108章 三顾茅庐不一纸足矣(1 / 4)

清晨薄雾刚从护城河退去。

许都像一口稳住火候的鼎,盖缝里缓缓吐着热气。

太学南墙的“八风问灯”

先于鸡鸣亮起,中央“愿灯”

静定,四旁八盏按风排布,灯影在石地上伸缩如呼吸。

焦尾古琴仍覆薄绢,缺弦处透着干净木香。

郭嘉立在檐下,指腹贴过栏杆上未干的露,凉意一寸寸褪下,他心里那根看不见的弦却在轻轻绷紧——第三日账已亮,鼎火既稳,下一手,得从“问”

上改。

东廊小朝会,沙盘、九府工图与“阅风图”

并列一案。

曹操负手立窗,荀彧、荀攸、程昱、刘晔、卫峥、许褚、典韦分列。

门外是将作监匠徒敲打新制倒锁的匀节之声。

“子奉,”

曹操开口,“灯已问三日,礼已立两层,钱已入三脉。

你昨言‘问字改章’。

何为‘改章’?”

“把‘问’从一字,改作一纸。”

郭嘉拱手上前,袖中取出素纸一幅,未展,先安稳地压在案上,“灯下写‘愿’,已让城心能自见;而今要让天下之士,能隔城见心。

旧法‘三顾茅庐’,劳人、劳马、劳时;新法只用一纸,问他、邀他、试他,也照他。”

“问谁?”

程昱笑意藏在眸底,“要不要直指荆州那位‘卧龙’?”

“名不必指,风自会带到。”

郭嘉轻轻一笑,“一纸三问,送入风里,沿商路、过驿站,谁心里有灯,谁便会回。”

“何三问?”

荀彧探身。

郭嘉展纸。

纸极白,墨色未落,先见四角押着四个极小印:愿、礼、安、稍。

最上题一行小字:天下策问,非科举,非官选,惟问心术与治术。

下分三问,各不过数十字:

第一问:国都为阵,何以不动而胜?

第二问:刀在墙上,何时当出?不出,又如何制人?

第三问:城以风为律,弦在心上,空在何处?

“‘阵’、‘刀’、‘风’。”

荀攸低声,“你要他把‘隆中对’写在一张纸上。”

“他若真在‘隆中’,自然知道空该留在何处。”

郭嘉指尖在第三问上轻点,“我们不求其来,只求其见。

一纸足矣。”

曹操看了他一眼,笑意淡,“好。

既是‘策问’,便需‘章’。

如何收、如何阅、如何止诈?”

“收——不收人,只收纸。

阅——不阅名,只阅章。

诈——不诈人,只诈风。”

郭嘉转身对卫峥,“以影子钱庄的商路为筋,各驿设‘策箱’,封口只许一字作签:‘愿’。

凡无‘愿’,不启;凡有‘祖’,不收;凡有‘礼’,优先。

策问不署名,只附一枚你我能识的暗号,便于往复。”

“暗号何取?”

卫峥问。

“取灯影。”

郭嘉笑,把指腹在中央“愿灯”

的灯罩上轻轻一划,“每处驿站‘愿灯’的罩厚不同,影形微殊。

收件时在页脚印下灯影的小形,便知所从。

递回之时,只回灯影,不回名号。”

荀彧点头:“风走万里,灯影可识。

善。”

“至于诈,”

郭嘉收纸,“‘回声井’听言,‘听雨沟’听步,‘暗仓秤’听重,三听并下。

若有人借‘策’行刺——刀在墙上。”

曹操的指背轻叩案沿,叩出一个干净的节拍。

“行。”

他抬了抬下颌,“入风。”

——

入风,先入城。

午前,太学南墙“八风问灯”

旁立起一张“策台”

台不高,中央一盏愿灯,四角各摆砂砚一方。

台前悬一纸,三问一列,字不夸,不挑衅,像把一面镜安安稳稳立在光里。

礼官先请四人写章:读书人一、工匠一、商贾一、老兵一。

读书人的字清,谈“阵”

言理;工匠的字钝,谈“空”

见手;商贾的字活,谈“风”

知势;老兵的字裂,谈“刀”

最明。

他们写完,各自按下“愿”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大宋第一女皇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大明补牙匠 剥夺金手指(清穿) 天启大明 反贼 铁马冰河肝胆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