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放晴,城墙像从水里捞出来的骨头,线条冷硬。
瓦脊冒白气,巷底的水已退了半尺,石缝里残留一道道细痕,像昨夜风雨在城里写下的暗字。
乌鸦不叫,只在墙角抖羽。
风从南往北,挟着湿土的味,吹过粥棚的锅沿,蒸汽薄薄地散开,在阳光里一闪,像狼瞳里掠过的一点光。
人死后的城,最先醒来的不是哭,是木头的声音。
门板被合上的“咔”
,椽木被搬动的“吱”
,都规矩。
昨夜的乱与急,被一早上的“对齐”
压平。
青榜在坊口换新,墨迹未干,字锋瘦硬:“缓、减、停”
。
市正拿尺把摊位一格格校准,匠人用刀把被水涨大的门榫削去一线,插回去正好,轻响如扣盏。
鼓台帘卷起又搭好。
郭嘉立在鼓钉旁,袖口束得紧,指腹点了三下。
他看城,也看地;看人的步幅,也看风的走向。
兵丁从他身侧过,脚跟落地,节拍与鼓钉的间距合拍。
他点头,吩咐:“闸匠抄录昨日开落诸时辰,今夜借灯重算;灰糠之数入册,分予三处梁厂,别混;巷底‘死地’再抄一寸线,不许添,不许少。”
录事俯身应命,墨条在册页上划开,像给昨夜的水脉画一条看得见的骨。
程昱捧着仓匙来复点,钥匙按原样摆成一扇扇洁净的弧。
许褚从城外回转,肩头尚潮,护手扣在案角:“梁木按号归位,闸匠说手不抖。”
郭嘉嗯了一句,目光越过他们落到远处一行灰黑的人影——俘队。
那队伍里,张辽走在前列,手腕缚,背直如矢。
他一路无言,只用目光丈量这座城的节律:粥棚在市尾,不在市头;青榜在左,不在右;城门洞的暗灯灭了,但灯罩干净;搬尸的担夫避开了井,不走井沿。
这些细小的“次序”
,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一路在他心里敲;敲到最里,余音不散。
他忽然想起昨夜浅口里的那条“斜”
,斜得看不见,偏偏全队都歪了一寸——他明白了,这是同一种东西:不是力,是骨;不是刀,是序。
张辽抬眼,看见鼓台下的那人。
薄氅,袖口束得紧,面白,眼深,像一口井。
那人未看他,只看城。
张辽心底忽然泛上一句旧话:山雨将来,狼先嗅风。
昨夜若是风,那人就是嗅风之鼻。
嗅到哪一指,他的箭就到哪一寸。
——
战后第一场会见,不设在堂上,设在废井旁。
一口老井,昨夜被豆糠“吃死”
,今晨被人掏开半指。
井沿泛一圈新潮的光,像一只合到缝隙的眼。
曹操站在井稍远处,衣襟下摆被晨风掀起一线,神情冷静,不喜不怒。
郭嘉在侧,袖落,指腹按在罗盘背,像给它一点温。
张辽被带到井边。
两名亲兵退到三步外。
曹操略抬下颌:“子文。”
张辽拱手,不卑不亢:“在。”
“昨夜,你看到了什么?”
曹操问。
张辽侧目看井:“看见水有‘拍’,风有‘向’,人有‘退’。”
“那你心里呢?”
“心里有一条‘斜’。”
张辽答。
“是给聪明人的陷阱。
聪明人总要证明自己不被牵着走,于是会挑‘自以为’的路。
路一斜,越走越斜。”
曹操笑了一下,笑意不外露,只在眼角压浅一纹:“你愿走哪条?”
“直的那条,”
张辽沉声,“但需有人画。”
“不怕别人说你被牵着走?”
“被序牵,总好过被命牵。”
张辽抬眼,眼里像有一星金光,“将军用兵,不怕直。
怕的是‘不直’。”
这一问一答,像两刃刀从磨石上过了一遍。
郭嘉看着张辽的瞳,瞳色深而稳。
他忽然记起北地冬夜里见过的狼,站在雪棱上,风从它背毛里穿过,它的眼清且亮,像夜色里最小的一点火。
眼里并无嗜血,只有“看”
。
狼先看,后咬。
张辽此刻的眼,就像那狼之瞳。
“子文。”
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