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像一层薄薄的布。
搭在城脊上,既不凉也不热,只把屋瓦上的潮气悄悄擦平。
北市的井沿已干,石面留着一圈暗的水痕,像一只合拢的眼。
街角的白榜被撤下去了,梁上却还挂着一粒纸角残渣,字迹早被风雨揉碎,只能辨出一个“荒”
字的横竖,像在提醒:昨日的烟香,是刻意留下的痕。
郭嘉站在鼓台阴里,看一会儿城、再看一会儿天,袖口束得极紧,像要把一口气牢牢捏在掌中。
荀彧从台阶上来,铃未响,掌心却稳。
他低声道:“城里‘忙乱’已尽撤,白榜止出。
市口让出半街,退有序,静。”
郭嘉点头:“越静,越显得我们心虚;越心虚,他越想补一刀的‘痛快’。”
荀彧听得明白——“静”
,今天是法的第一笔,术要藏在法下,才不露头。
许褚绕城一圈回来,护手“咔”
地扣上:“军师,羊脂不添了?”
“止。”
郭嘉道,“香足了,再添便假。
让他闻到的,换成水气。”
许褚瓮声应下,笑得像一堵厚墙——这一墙会挡在城门内,也会挡在闸匠的手背后,防他手抖。
他记得昨夜老闸匠说的那句话:不是怕漏水,是怕手抖;手一抖,弓就走了弦。
城里像是被谁温柔地拢住了。
兵在擦刀,但不试锋;吏在巡街,但不喝斥;坊门口挑水的人照旧绕井一圈,却不再磕沿。
昨夜那些“秩序里的慌”
被收进瓮里,只在瓮口留了丝丝水气,风从上方吹,带着野外青草的味道。
曹操来到鼓影下,远远看了几眼,笑意不显,只问:“铃?”
“铃不响,刀不越线。”
荀彧回答,如教条,又像一根定海针。
郭嘉在侧低声补了一句:“王道立,霸道才稳。”
午前,北门楼阴的风忽然压了一分,像有人在远处轻轻按住了天的喉结。
云从西南侧汇拢,层面低,颜色钝。
巡河的斥候回报:河湾处雾悄悄升,水面像一张拉得很平的皮。
郭嘉不看河,只让人去把旧堤上的木桁再摸一遍,灰再筛一回,豆糠换新——“灰打眼,糠吃水,地就‘死’。”
这句他昨日已说过,今日只需重复,重复就是秩序的一部分;秩序在,明日的“弓”
才能在雨里稳稳地被拉满。
曹操听见“弓”
,目光在沙盘的河弯上一顿,像看见一张看不见的弦。
“弓已张?”
“今日‘短矢’,明日‘长箭’。”
郭嘉淡淡,“弦在外河。”
他把扇骨合上,去看闸匠。
老匠人正用油布包着手,少年徒弟托灯在旁。
郭嘉停在门槛外,听了一刻钟,才说:“铃一记止,两记退,三记合——今日都用不上。”
老匠笑,点头:“不响,也要听见。”
——听见的不是铃,是心。
荀彧转身时,目光在“铃不至,刀不落”
的旧令上轻轻掠过,那是他们两人合力写下的底线,也是这城在风里最硬的一根骨。
午后,城里的声音像被一层布盖住,只剩下一些更细碎的:磨刀石的嘶嘶,瓮沿被指背叩了一下的清脆,纸绳抽出纸页的窸窣。
许褚带着十来名壮兵,在北门外“照旧怕”
地过了一遍场:远远地鼓两下,骂两句就走。
夏侯惇陪在墙根里看了一会儿,哑着嗓子学着害怕的口气训斥两句,转头露出一个只让自家人看见的笑。
他本不擅装,但他记得军师的叮嘱:演,演得像真的怕;怕得整齐,比乱冲更有力。
曹仁把外环的缰再收一寸,如同有人用空手把腰带一寸寸往里拽,打了个结,便不动。
郭嘉在观星台下歇了一息。
咳意从胸腔浅浅地刮过去,他用袖背挡了一下,脸色不变。
观星策不必展开,今日不看星,今日看云。
云脚低,边缘像刀片被磨钝前的最后一道亮。
风自南,未乱,偏向稳定——雨要来,且是压地的雨。
他对荀彧道:“天时既备,地利既具,人和在对面。
让他渴到‘不耐烦’。”
荀彧“嗯”
了一声,铃扣在掌心里转了一下又停住,像一粒不响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