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39章 丹炉初成万民归心

第39章 丹炉初成万民归心(3 / 4)

账上可增可减的标注。

城在他的马蹄下转成了器。

“好。”

他低声说,像对着风,也像对着眼前这个病人,“既为他们,也为你,我都允。”

这一句允,是允了粮、允了工、允了在城东再开三处窑,允了把胆大的少年招成暗线的巡夜卒,允了把溃散的流民分入五坊,分别登记、分别配粥、分别以工抵税。

他没有允的,是郭嘉那枚按在胸口的“点”

他看见了那“点”

,却装作没看见。

他知道,一旦点下去,炉火会旺得吓人,又暖得吓人,暖到让他也不得不把手伸进去。

这几日,城里的变化肉眼可见。

最先是气味变了,粪窖被统一挪到了城外西南角,渠水流经时分一道支流,将沉积的粪气带去窑场,烧成灰。

灰加进泥里,砖更坚。

随后是声音变了,原本乱哄哄的叫卖声被兵卒分时分段地规范起来,每一处街口都有一支小队在维持秩序,他们的脚步有节律地落在新砖上,重合成一种让人心里安定的节拍。

又过两天,颜色也变了,布坊的染缸被官吏集中收归,一律按新的水令领水,原本灰扑扑的衣裳变得耐看,孩子们的脸蛋不再总是一层尘。

“丹炉”

两个字,在坊间悄悄传开。

说法不一。

有人说这城下埋了个巨炉,里头烧着龙骨;有人说军师偷了天上的火,封在砖里;也有人只是笑,说“炉就是锅,锅大了,人人都能分一碗热粥。”

说法愈来愈热闹的当口,夜里忽有黑影摸至城东第二窑。

巡夜卒在窑脚的影里现了一块破旧的木牌,牌上用古怪的刀法划了四个字:窃龙者,当诛。

木牌插在窑脚,它插的位置极准,恰好卡着窑体下方最薄的一圈。

再深半寸,窑便有裂。

巡夜卒把牌拔出来,露出牌后藏着的一根细管,管里塞着干草与油脂,只要点火便能偷着烧穿窑壁。

消息夜里就送到了郭嘉手里。

巡夜卒跪着,吓得抖。

郭嘉伸手把木牌接过,指腹摩挲了一下那四个字——刀口很老,不像江湖常见的快利,更像是在石上久磨才肯下笔。

他把牌送到月英眼前,月英皱眉,“不是我们的人。

我们的工匠就算不识字,刻也不是这手法。”

“不是我们的人,也不必是敌国的人。”

郭嘉轻声,“天道之下,有人不容此炉。”

“何意?”

“这片天,有两种人。

靠龙气吃饭的,和看不惯别人靠龙气吃饭的。”

他把木牌竖起对着窑口,窑火映着那四字,光影颤动,像活物,“不急。

让他们再等一等。

我们先把炉底打实,等他们再来,教他们看一看,什么叫‘器成自守’。”

那一夜,巡夜的部署加密了。

月英把她折的纸鸢换了更坚韧的竹骨,绷得更紧,线更长,能在不同高度感风。

她把几只纸鸢系在窑群四角,夜风一动,线就拽动了系在铃上的环,一有异动,铃声便在窑群里窜成一道蛇。

几名少年被选进巡夜队,手脚利索,眼睛明亮。

他们与工匠与兵卒混成一处,像织在一起的麻绳,越拉越紧。

三日后,城南的粥棚前头挤满了人。

官吏在木牌上写了新的律令:凡登记入户者,按五口之家计,每日给粥三升,盐二钱,医药免费。

凡以工抵税者,另给砖票三枚。

砖票可以换砖,也可以换盐。

老妪看不懂字,便由官吏读给她听。

她听着听着,忽然“扑通”

一声跪下:“曹公真个要置我们于活路上。”

她这一跪,旁人都跟着跪了。

那一刻,不是惧,是心里的一口气落了地。

跪下去,再起来,人便有了骨头。

百姓的气汇聚时,城里某处无形的弦“嗡”

的一声,月英听得清楚。

她看向远处,见纸鸢顺风昂起,线几乎拉成直的,铃一阵乱响,又渐渐齐整。

她心里头忽然生出一种奇怪的感受:这不是“术”

的满足,而像是看见一个孩子呼吸由急促变得平稳。

傍晚,曹操再次至窑前。

窑工把最后一窑符砖从火里拖出,十架整整齐齐。

郭嘉用手背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补牙匠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被废三年后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铁马冰河肝胆照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