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伟的手轻轻搭在母亲的胳膊上,像小时候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那样,小心翼翼的。
李娟和李婷走在旁边,一左一右地陪着母亲,阳光照在他们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家人紧紧靠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第五节:餐桌上的热气
三个月后的冬至,老房子储藏室改造成的小房间里,暖气烧得正旺,暖气片上还搭着母亲洗的袜子,暖暖的热气裹着股洗衣液的香味。
赵淑兰的蓝布包挂在墙上,包上的玉兰花被李婷用新丝线补了补,又变得鲜艳起来,包里面的钥匙串上多了个新挂件,是孙子用橡皮泥捏的,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个“家”
字,虽然不好看,却是孩子的心意。
“妈,您尝尝这个饺子,是我包的,白菜猪肉馅的,您最爱吃的。”
李婷把刚煮好的饺子往母亲碗里夹,她的新工作在社区养老院,每天都能准时下班,还能跟母亲一起做饭。
“我们院长听说您以前会绣东西,下周请您去给养老院的老人们讲讲过去的事,还让您教大家绣玉兰花呢。”
她身上背着个新布包,是母亲亲手缝的,上面绣着朵玉兰花,跟蓝布包上的那朵一模一样,比之前的lv包好看多了,也实用多了。
李娟的教案放在桌角,上面夹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奶奶》,是小明写的,里面写着“奶奶煮的红薯粥最甜,奶奶绣的玉兰花最好看,我最喜欢奶奶了”
,作文还得了班里的最高分。
她的年度评优也评上了,证书被放在母亲的床头,跟老李的劳模奖状并排摆着,像一对沉默的伙伴,见证着这个家的幸福。
“妈,下学期学校要开传统文化课,我想请您去给孩子们讲讲您和爸的故事,还有您绣玉兰花的手艺,让孩子们也学学老手艺。”
李伟的手机突然响了,是银行来的短信,上面写着“您的房贷已还清”
。
他笑着把手机揣回兜里,给母亲添了勺排骨汤,汤熬得浓浓的,飘着葱花和姜片,香气扑鼻。
“爸当年总说,日子就像这排骨汤,得慢慢熬,熬得越久越香。
以前我还不明白,现在终于懂了,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重要。”
窗台的怀表滴答作响,表盖里的照片又换了张新的,是冬至这天拍的全家福,一家人围着餐桌,桌上摆着饺子和排骨汤,每个人的脸上都沾着热气,笑得比桌上的灯笼还亮。
赵淑兰的手搭在孙子小明的肩上,小明正举着半块红薯,往她嘴边递:“奶奶,你尝尝,跟小时候你给我们烤的一样甜!”
李婷突然想起什么,从布包里掏出个小本子,是她新学的记账本:“妈,以后每周的菜钱我来出,您想吃什么就说,我下班顺路买。”
她的字迹比以前工整了许多,本子上还记着“周三买排骨,周五买红薯”
,都是母亲爱吃的。
李伟笑着摇头:“哪能让你一个人出,我这个月绩效了,以后家里的水电费我包了。”
李娟也跟着凑趣:“那我负责买米面油,咱们分工合作,把日子过红火!”
赵淑兰看着三个儿女你一言我一语,眼眶突然热了。
她想起以前住在老房子时,每到冬至,老李都会在炉子里烤红薯,三个孩子围着炉子转,她在厨房炖排骨汤,满屋都是香气。
那时日子虽穷,却满是热闹;后来孩子们长大了,各有各的忙碌,反而把最该珍惜的团圆丢了。
现在好了,储藏室虽小,却装下了一家人的牵挂,连空气里都飘着久违的烟火气。
“快吃饺子,再不吃就凉了。”
赵淑兰用筷子夹起个饺子,放进李娟碗里,“你上课费嗓子,多吃点,补补。”
李娟眼眶一红,赶紧咬了口饺子,鲜美的汤汁在嘴里散开,是小时候的味道。
李伟也夹了块排骨,炖得软烂脱骨,他想起小时候,每次家里炖排骨,母亲都会把肉最多的那块夹给他,自己只啃骨头,现在终于轮到他给母亲添汤了。
窗外的雪悄悄下了起来,落在梧桐树上,像给树枝裹了层白棉袄。
小明跑到窗边,指着外面喊:“奶奶,下雪啦!
咱们明天堆雪人好不好?”
赵淑兰笑着点头:“好啊,明天咱们一家人一起堆,堆个跟你爷爷一样高的雪人。”
提到老李,屋里的气氛没有变得伤感,反而多了份温暖——他们知道,老李一定在天上看着,看着他的妻儿团圆,看着他们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