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承宇顺着“贞观之治”
的思路接招,说“因为他懂‘合作’,就像我懂你”
,最后在被子里憋笑憋得肩膀抖,差点被起夜的婆婆现。
那道题的“答案”
,至今还写在她的私密日记本里,夹在“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的章节中间,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红唇,和教案本上的标记一模一样。
饭桌上,婆婆刚把冒着热气的羊肉汤端上桌,苏晚的手机就轻轻震动了一下。
是陆承宇来的微信:“饭后散步时,考你道‘古代史’题目——‘烽火戏诸侯’的后续是什么?”
苏晚的手指在屏幕上快敲着:“是‘倾国倾城’,周幽王丢了江山?”
送键按下的瞬间,她抬头看见陆承宇的眼睛亮了起来,像课堂上学生答对了难题时的表情,带着惊喜和赞许,连嘴角都忍不住翘了起来。
散步时,陆承宇突然拉住她的手,在她耳边说:“我的答案是——烽火戏诸侯的后续,是我为你‘烽火戏诸侯’,只博你一笑,却不会丢了江山,因为你就是我的‘江山’。”
苏晚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月光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像给这份情话盖了个温柔的章。
第五节:教案本里的余生
结婚三周年的纪念日那天,苏晚和陆承宇的书房里,多了个崭新的胡桃木书架。
书架顶层摆着两人合作编写的《趣味历史问答》,封面照片是他们去年去珍珠港纪念馆拍的合影——苏晚的手搭在陆承宇的肩上,背景里的战舰模型沉默地矗立着,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温暖得像时光的剪影。
书架的第二层,整齐地摆着他们的备课笔记,每本教案里都夹着小纸条:有陆承宇写的“今天讲‘赤壁之战’,想和你‘火烧赤壁’”
,有苏晚画的红唇旁注“今晚‘附加题’:淝水之战的典故”
,还有他们一起听讲座的门票根、看《长津湖》的电影票,像一件件“爱情文物”
,记录着他们的日子。
“最后一道题,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题。”
苏晚握着红钢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一行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对应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她的笔尖顿了顿,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战舰,和当年那枚书签一模一样。
陆承宇接过笔,在下面认真地写道:“从‘烽火戏诸侯’的痴情,到‘珍珠港事件’的守护,从‘雅尔塔会议’的合作,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所有的‘战争’与‘和平’,都只为证明一个真理:爱才是永恒不变的‘历史主线’,而你,是我这辈子最想守护的‘历史瑰宝’。
我想和你一起,把咱们的日子,写成一本永远读不完的‘通史’,每一页都有粉笔灰的香,每一章都有教案里的甜。”
月光透过窗户,在书架上投下温柔的阴影。
苏晚的手指在陆承宇的手背上轻轻抚摸着,那里的疤痕已经淡得几乎看不见,却还能摸到当时留下的细微轮廓——像历史长河里,永远不会消失的印记。
“其实那些‘附加题’,我早就知道答案了。”
她的声音突然软下来,带着点不好意思,“我就是想听听你说,想看看你为了‘答对题’,认真又笨拙的样子,像个等着被表扬的学生。”
陆承宇把她轻轻搂进怀里,下巴在她的头顶温柔地蹭着,闻到她间熟悉的栀子花香——还是当年第一次约会时她用的那款洗水,清新的味道像他讲课时最喜欢用的“历史的味道”
这个比喻,醇厚又绵长,带着时光的沉淀。
“我知道。”
他的手指在苏晚的旧教案本上慢慢翻着,最后停在一页空白纸上,“就像我每次答题,都不是为了‘通关’,而是为了告诉你:我懂你的每一个暗示,懂你藏在教案里的小心思,懂你在讲‘战争残酷’时眼里的温柔,懂你在说‘和平珍贵’时心里的期待——就像懂那些历史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深情与深意。”
书桌上的台灯突然熄灭,黑暗里,苏晚的笑声和陆承宇的呼吸轻轻交织在一起。
教案本从床上滑到地板上,“珍珠港事件”
的那页恰好朝上,被月光照亮,像一幅永恒的画卷。
他们都知道,生活这道“大题”
,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所谓的“满分”
——但只要两人像解读历史那样,用心去理解彼此的喜怒哀乐,用爱去填充每个平凡的日子,用粉笔灰的香和教案里的甜,去书写每一个清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