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总说你乱扔,其实偷偷给你洗了三十年,早就习惯了。”
陈敬言的眼泪掉在“三十年”
那三个字上,晕开一片深色的痕迹。
他想起周慧敏总嫌弃“你袜子臭,每次都得用肥皂洗两遍”
,却每天把洗干净的袜子晾在阳台最通风的地方;想起她抱怨“你总跟朋友喝酒,喝多了还耍酒疯”
,却每次在他回家时,都留着一盏玄关的灯,桌上放着醒酒汤;想起她走前,攥着他的手说“别难过,我走了,你好好活着”
,眼神里的不舍像一根细针,扎得他现在想起来,还会心疼。
社区的王大妈又来敲门,隔着门喊:“陈医生,隔壁赵老师的孙子满月,喊你去喝喜酒呢,顺便认识认识新朋友。”
陈敬言的目光落在周慧敏的“抱怨清单”
上,突然笑了,对着门外喊:“不去了,我给自己炖了红烧肉,得回去盯着火候,别糊了。”
王大妈的脚步声在楼道里渐渐消失后,陈敬言把清单折成小小的方块,放进贴身的口袋里。
他这才明白,周慧敏不是喜欢管他,是用她自己的方式在乎他;而他现在的“独居”
,不是不爱,是把那份在乎变成了自己的习惯——记得按时吃药,记得好好做饭,记得那些她没说出口的牵挂,把她的爱,融进自己的生活里。
陈曦带着孙子来看他时,小家伙在客厅里跑来跑去,不小心撞倒了周慧敏的相框。
陈敬言赶紧捡起来,看见相框背面贴着张便签,是女儿的字迹:“妈妈生前跟我说,爸爸其实最怕孤单,就是嘴硬,等她走了,让我多来看看他,别让他一个人太冷清。”
“爸,你真不想再找个伴儿?”
陈曦的手指在智能手环的屏幕上划着,语气带着点担心,“我这工作忙,不能总陪在你身边,你一个人,我实在不放心。”
陈敬言的目光落在孙子手里的玩具听诊器上,那是他上个月给小家伙买的,现在小家伙正学着他的样子,踮着脚“给爷爷看病”
。
“你妈在世时,总说‘等孩子大了,我就跟你去公园打太极,看看桃花’。”
他的声音有些涩,“现在我一个人去公园,就当替她也看了。
桃花开得旺的时候,我还会拍两张照片,存在手机里,想她了就翻出来看看,跟她说‘今年的花比去年还好看’。”
他顿了顿,伸手摸了摸孙子的头,小家伙的头软软的,像极了陈曦小时候,“再说,我这也不是真的一个人。
你妈在这儿呢,在我炒的红烧肉里,在我打的太极里,在我给病人看病的耐心里——她从来没走。”
孙子似懂非懂地举着玩具听诊器,贴在陈敬言胸口:“爷爷,奶奶在你心里跳吗?”
陈敬言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他握着孙子的小手,轻声说:“跳,一直跳。”
那天晚上,陈曦没走,陪着他一起吃了晚饭。
餐桌上摆着陈敬言做的红烧肉、清炒时蔬,还有一碗周慧敏生前最爱喝的玉米粥。
陈曦喝着粥,突然说:“爸,这粥的味道,跟我妈做的一模一样。”
陈敬言笑了:“你妈以前总说,玉米要提前泡两小时,煮的时候要顺时针搅,才够糯。
我记着呢。”
原来,那些他以为自己没在意的细节,早就跟着周慧敏的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第五节:独居的处方
陈敬言的退休生活,渐渐活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每周二、四上午,他会去社区门诊坐诊,跟来看病的老街坊聊聊天,听他们说家里的琐事,像以前听周慧敏唠叨一样,耐心又温和。
遇到记性不好的老人,他会把用药时间写在便利贴上,还画个小太阳,说“看到太阳就吃药,准没错”
。
周一、三、五的清晨,他会准时出现在公园的太极场,跟老队友们一起打太极。
以前周慧敏总嫌他“太极打得像广播体操”
,现在他打得有模有样,还会纠正新队友的动作,嘴里念叨着“腰要沉,手要柔,跟过日子一样,急不得”
。
周末在家,他就研究菜谱。
周慧敏的“抱怨清单”
成了他的“独家食谱”
,看到“嫌他做的鱼太腥”
,他就学着用姜片、料酒腌鱼;看到“嫌他煮的面条太硬”
,他就把面条多煮两分钟。
有时候做成功了,他会对着周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