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的老人们端着保温杯,在“王记”
的柜台前排队,有的还会跟王老板聊两句家常,说“昨天喝了你家的汤,晚上睡得特别香”
;年轻妈妈们则在“张记”
的亲子区里忙活着,有的给孩子喂汤,有的互相分享育儿经,汤碗旁边堆着尿不湿和奶粉罐,却一点也不杂乱;刚下夜班的工人们蹲在“李记”
的红漆木桌前,捧着粗瓷碗,把最后一滴汤喝得精光,抹了抹嘴说“老李,你这汤还是老味道,喝着踏实”
。
李建国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一把蒲扇轻轻摇着。
风里飘着四家店的香味——“李记”
的胡椒辣、“王记”
的牛肉香、“张记”
的香油鲜、“赵记”
的醋香,还有小李摊位上驴肉火烧的焦香,混在一起,成了西关大街与金台驿街十字路口独有的味道。
这味道里,有清晨的露水味,有煤炉的烟火味,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暖味。
他想起刚开店时,总担心被其他三家店挤垮,每天都提着心过日子;想起降价风波时,自己硬撑着不降价,心里其实慌得很;想起雪天里,四家店凑在一起开“临时食堂”
,大家围着煤炉取暖,手里捧着热汤,那种暖意,比任何时候都让人踏实。
现在他终于明白,做生意不是你死我活的较量,而是像熬胡辣汤一样,得慢慢熬,得把不同的料都放进去,辣的、香的、鲜的、暖的,少了哪一样,都熬不出最地道的味道。
就像这四季轮回,春天有梧桐的新芽,夏天有冰镇的绿豆汤,秋天有金黄的落叶,冬天有温暖的煤炉,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风景;而这四家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李记”
的老味道、“王记”
的实在肉、“张记”
的贴心服务、“赵记”
的热闹劲儿,少了哪一家,这路口的烟火气都会淡几分。
夕阳西下时,四家店的灯陆续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在街道上,像撒了一层金粉。
小李的摊位前还围着不少人,他正忙着给顾客装火烧,脸上的笑容比灯光还亮。
李建国站起身,伸了个懒腰,准备收摊。
明天一早,他还要熬新的胡辣汤,王老板要炖新的牛骨汤,张敏要准备新的糖糕,赵刚要炸新的油条,小李要做新的驴肉火烧——他们还要在这个路口,继续熬着这碗暖人的汤,守着这份热闹的烟火气,让日子一天比一天更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