篷里的灯上。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她轻声说,目光落在窗外,“是那块石头提醒我们做好准备,是村民们的关心给了我们勇气,更是这片土地用它的‘伤口’,教会我们敬畏自然,也懂得守护。”
后来,研究所把那块青石放在了展厅里,旁边配上了女儿的画和秦岭滑坡考察的报告。
前来参观的学生们总会围着青石好奇地问:“这块石头有什么特别的?”
李望舒每次都会耐心解释:“它来自一条被洪水冲断的路,见证过危险,也守护过生命。
它告诉我们,地质工作者的每一步,都要踩在‘准备’上;每一次冒险,都要为了‘守护’而出。”
再后来,李望舒又去了几次秦岭余脉。
那处断头路已经被设为永久性地质监测点,监测仪日夜闪烁着红光,像一双警惕的眼睛。
下游的村子里,新修的房屋都避开了蒙脱石活跃区,村民们见到她,总会热情地拉着她进屋喝茶:“李工,要不是你,我们现在还住在危险区呢!”
有一次,她带着女儿一起去村里。
女儿指着远处的监测点,兴奋地说:“妈妈,那里就是你搭帐篷的地方吗?石头真的保护了你!”
李望舒蹲下来,握着女儿的手,望向那片曾经惊心动魄的土地——如今草木已经重新生长,阳光洒在新修的路上,温暖而安宁。
她想起那块留在展厅里的青石,想起女儿画里的灯,突然明白:所谓“醒着的警钟”
,从来不是一块石头,而是藏在每个人心里的责任与善意。
就像断头路上的帐篷,看似脆弱,却能在风雨中守护希望;就像那碗蒙脱石样本,看似普通,却能在危机中点亮生路。
往后的每一次考察,李望舒都会带着女儿送的平安符,也会在出前仔细检查装备——她知道,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守护,从来都藏在这些“准备”
里。
而那些在危险中收获的温暖,那些用勇气换来的平安,都会像青石上的纹路一样,永远留在记忆里,成为照亮前路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