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青砖上。
就在这时,祠堂的大门被推开,县教育局的王干事带着两个警察走进来,皮鞋踩在青石板上的声音格外刺耳。
“詹族长,打扰了。”
王干事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我们接到举报,说你们祠堂克扣贫困生补助,还违规收取高额利息,今天特来调查。”
詹老爷子的脸瞬间变得惨白,手里的拐杖“哐当”
掉在地上,核桃滚到舒雯脚边。
詹明辉想躲,却被警察拦住,他新做的绸衫被扯出个大洞,露出里面的补丁——那是用祠堂的公款做的。
舒雯看着眼前的混乱,突然从袖口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母亲缝在夹层里的银元。
她把银元放在香案上,对着祖宗牌位深深鞠了一躬:“奶奶,您看,字真的没被烧掉,它在我心里芽了。”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她带血的手背上,像撒了层金粉。
第五节:烛火不灭
王干事和警察带走詹老爷子和詹明辉的时候,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祠堂的阴影缩成一团,像块湿透的抹布。
祠堂里的人渐渐散去,只剩下詹舒雯一家,香案上的烛火还在跳动,映着那枚银元泛出温润的光。
詹国梁捡起地上的拐杖,递给女儿:“这拐杖,是你太爷爷的,当年他就是用这根拐杖,打破了不让女孩上学的规矩,送你奶奶去了学堂。”
杖头上刻着的“劝学”
二字,被岁月磨得亮。
舒雯抚摸着拐杖上的刻痕,那是太爷爷用指甲一点点抠出来的。
她突然明白,真正的光宗耀祖,不是靠祖宗的荫庇,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打破那些不合理的规矩,让后来的人能走得更顺畅。
就像这祠堂的烛火,烧尽了灯芯,总会有人添上新的。
周慧兰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几本泛黄的书,纸页脆得像饼干:“这是你奶奶当年没被烧掉的书,我一直藏在床底下的瓦罐里,上面还沾着柴房的灰烬呢。”
舒雯翻开其中一本,是《女诫》,但里面的字被奶奶用毛笔涂掉了,改写成新的句子:“女子读书,不为耀祖,只为明志。”
墨迹在岁月里晕开,像朵绽放的花。
阳光透过祠堂的窗棂,照在书页上,字里行间仿佛有烛火在跳动。
舒雯知道,这烛火,会一直燃烧下去,照亮她前行的路,也照亮那些和她一样,渴望知识、渴望平等的女孩的路。
就像詹家坞的青石板路,被无数双脚磨得亮,总会有人继续走下去。
离开祠堂的时候,詹舒雯回头望了一眼。
那扇曾象征着束缚的大门,此刻在她眼里,只是一道普通的木门。
她知道,真正的祠堂,不在这青砖黛瓦之间,而在每个人的心里。
只要心里的烛火不灭,就没有什么能阻挡前行的脚步。
她攥紧了手里的通知书,大步走出了詹家坞。
青石板路上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像她未来的人生,每一步都踩在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