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执于形式的修行
在这人世间的滚滚红尘中,老陈笃信佛教已然度过了许多个年头。
起初,在他的认知里,修行就如同遵循一套刻板的既定程序,是对各种形式的严格恪守。
老陈对饮食的要求极为严苛,每日皆以素食为伴。
荤腥之物,自是如同洪水猛兽,避之不及。
而葱姜蒜这类气味浓烈的食材,在他眼中,也仿佛是修行道路上的重重阻碍,一概不予触碰。
他每月领着5ooo元的工资,本就不算富裕,却在生活中极度节俭。
平日里,既不抽烟,也不喝酒,个人花销少之又少,日子过得极为简朴。
然而,一旦涉及到与“佛事”
相关的事务,他却像是换了个人,变得格外慷慨,出手阔绰。
每周,老陈都会雷打不动地前往鱼市。
在那嘈杂喧闹的鱼市中,充斥着鱼腥味和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老陈穿梭在摊位之间,眼神坚定而执着。
他精心挑选着那些活蹦乱跳的鱼和行动迟缓的乌龟,即便价格不菲,也从不还价,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包付款。
随后,他便兴师动众地带着这些生灵,前往那宁静的水库进行放生。
当看到鱼儿欢快地游向水中,乌龟缓缓爬入水里,回归自然的怀抱时,老陈的心中便满心都是自己积累功德的喜悦,仿佛看到了自己在修行之路上稳步迈进。
老陈在鱼市有个相熟的鱼贩老孙。
老孙每次看到老陈来,都会热情地招呼:“陈哥,您又来啦!
今天的鱼可新鲜着呢,都是刚捞上来的。”
老陈也不还价,总是痛快地挑选好,付了钱就走。
老孙有时候忍不住劝:“陈哥,您这放生也花不少钱吧,要不别总买这么多,少花点。”
老陈却一脸严肃地说:“老孙啊,这是在积功德,花多少钱都值。”
老孙无奈地笑笑,他虽不理解老陈的做法,但也不好再说什么。
第二节:寺庙中的攀比与执着
每逢初一和十五,这两个在他心中极具神圣意义的日子,老陈更是雷打不动地前往各大寺庙上香。
踏入寺庙的那一刻,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香烟袅袅升腾,钟磬声在空气中悠悠回荡。
老陈一进寺庙,眼神中便透露出无比的虔诚,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掏出不少钱,郑重其事地放进捐款箱,仿佛捐得越多,自己的修行就越圆满,离佛的境界也就更近一步。
在寺庙里,老陈结识了一位同样虔诚的香客老李。
老李和老陈一样,对寺庙的各种活动都极为热衷。
两人每次碰面,都会交流最近的“修行成果”
。
有一次,老李兴奋地对老陈说:“老陈啊,我最近又给寺庙捐了一大笔钱,还参加了一场法会,感觉自己的修行又精进了不少。”
老陈听了,也不甘示弱:“我上周放生了好多鱼和乌龟,那场面可壮观了,说不定能给家人带来大福气呢。”
两人沉浸在这种对形式修行的攀比中,却未曾意识到其中的问题。
然而,老陈这般全身心投入修行的行为,却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家庭这片原本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矛盾的涟漪,让家庭陷入了紧张的氛围之中。
一天晚上,家中的灯光昏黄而黯淡,妻子终于忍不住心中的怒火,与老陈爆了激烈的争吵。
妻子满脸怒容,眼中闪烁着委屈与无奈的泪花,大声质问道:“家里每个月要还房贷,孩子上学也需要钱,你每个月就交三千块钱,剩下的钱全拿去放生、捐款,这日子还过不过了?咱们得为这个家考虑考虑啊!”
面对妻子如暴风雨般的怒火,老陈却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执念中,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全家积福,是无比正确且神圣的。
他对妻子的抱怨置若罔闻,只是淡淡地回应道:“我这都是为了咱们一家人好,等福报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孩子也在一旁拉着老陈的衣角,小声说:“爸爸,同学们都有新文具,我也想要……”
老陈却皱了皱眉,说:“这些都是小事,爸爸做的事对咱们家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委屈地低下了头,妻子见状,更是伤心地哭了起来。
日子就在这样的争吵与矛盾中一天天过去,老陈依旧执着于自己的修行方式,家庭的氛围也愈压抑。
第三节:高僧点醒迷津
直到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