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四、建立档案与追溯。
韦小葆要求,每个生产批次(如一万枚箭簇,五百个枪头)都需要记录负责各道工序的工匠班组、使用的炉号(如果可能)、生产日期。
这并不是为了追究责任,而是为了建立质量档案。
一旦某个批次的兵器在战场上出现普遍性问题,可以迅追溯生产环节,查找原因,持续改进。
命令下达,阻力不小。
一些老师傅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外行指挥内行,扼杀了工匠精神。
“千锤百炼,方得利器”
的观念根深蒂固。
他们坚信,只有亲手从头到尾打造一件兵器,才能赋予其“灵魂”
。
韦小葆没有强行压制,而是组织了一场对比测试。
他让几位最好的老师傅,按照传统方法,每人精心打造十枚箭簇。
同时,让标准化车间新培训的学徒工,使用流水线和工装,同样生产十枚箭簇。
结果令人震惊。
老师傅们花费了数日时间,才完成了他们的作品,虽然每一枚都堪称精美,但细看之下,形状、重量仍有细微差异。
而标准化车间的学徒们,在半天之内就完成了任务,一百枚箭簇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重量、尺寸、形状高度一致。
随后进行的性能测试中,标准化箭簇在穿透力、飞行稳定性方面,表现出的不是“差不多”
,而是“惊人的一致”
!
无论是用哪一张弓,射出的标准化箭矢,落点分布都远比使用老师傅手工箭簇时集中。
事实胜于雄辩。
老工匠们看着那堆整齐划一、寒光闪闪的标准化箭簇,沉默了。
他们不得不承认,在战争这个追求规模、效率和可靠性的领域,这种冰冷的标准化的确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很快,标准化车间开始全运转。
崭新的、制式统一的箭矢、枪头、腰刀,以及各种标准备用零件,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打包入库。
前线部队领取到的,不再是五花八门的兵器,而是性能稳定、规格统一的装备。
损坏的弩机,不再需要等待特定的老师傅维修,只需更换标准零件即可重新投入使用。
后勤补给的效率再次飙升。
张玉麟拿着一枚刚刚下线的标准三棱箭簇,感受着那冰冷的、毫无个性的锋锐,感慨道:“大帅,如此一来,我军的每一支箭,每一杆枪,都成了这战争巨兽口中,一颗颗标准而致命的獠牙。
葛尔丹面对的,将是一头武装到牙齿、且每一个牙齿都同样锋利的怪物!”
韦小葆微微点头。
兵器标准化,看似只是生产工艺的改进,实则是对他所倡导的“理性、系统、数据”
思维的更深层次贯彻。
它将战争中最基础的杀戮工具,也纳入了工业化管理的雏形。
至此,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兵器,科学的意志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了这支军队的每一个角落,为其锻造出前所未有的、整齐划一的强大战斗力。
这标准化的獠牙,即将在未来的战斗中,展现出其冷酷而高效的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