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葆的命令,在庞大而惯性的御膳房体系中,起初并未激起太多水花。
大多数人将其视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一种古怪形式,或是少年权贵一时兴起的玩闹。
两个年轻侍卫拿着纸笔,穿梭于各个角落记录着什么的行为,更是被不少老资格的太监、厨役暗中嗤笑。
“记这些作甚?还能把白菜记出肉味来不成?”
“我看这位小爵爷,是读书读迂了,净搞些没用的。”
然而,韦小葆对此充耳不闻。
他深知,在缺乏客观数据支撑的情况下,任何基于主观印象的决策都可能是盲目的,任何变革的企图都会因“历来如此”
或“我觉得”
这类模糊的借口而寸步难行。
他需要的,不是感觉,而是证据。
他亲自带领两名“实习助理”
,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地毯式的数据采集工作。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混沌现象量化的科学实践。
数据采集方法论:
1标准化记录表格设计:韦小葆设计了数种简单的表格,用于记录食材流水、工序耗时、人员动线及异常事件。
他简化了书写,采用符号和数字为主,确保文化水平不高的杂役也能在指导下完成基本记录。
2抽样与全样结合:对于日常流程(如洗菜、切配),采用定时抽样观察记录;对于关键节点(如大型灶台出菜)和物料流转(如入库出库),则力求全样记录。
3工具改良:他利用简单的日晷原理制作了简易计时沙漏,统一了时间度量标准。
还用木炭在关键通道地面画上不显眼的标记,用以观察和统计人员、物料的流动频率与路径。
采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各种显性与隐性的阻力。
在库房,当韦小葆要求核查近三个月的食材入库单据与实际库存时,管库的太监皮笑肉不笑地回道:“爵爷,这陈年旧账,堆得跟山似的,一时半会儿可不好找齐啊。
而且,这宫里采买,有时急用,未必都走明账,有些是各位总管大人直接吩咐的……”
阻力分析:信息不透明,可能存在历史账目问题或非规范操作,担忧被追责。
应对策略:韦小葆不动声色:“无妨,从明日起,所有入库食材,无论来源,均需在此登记,一式两份,你处留存一份,报我处一份。
过往账目,能找多少算多少。”
他并不急于清算旧账,而是立刻建立新的、透明的规则,切断模糊操作的土壤。
在灶间,当他拿着沙漏记录一位刘姓大厨制作一道“葱烧海参”
的各环节时间时,那位刘大厨明显不悦,故意放慢了动作,阴阳怪气地说:“爵爷,这火候讲究的是个‘意会’,不是靠数沙子能憋出来的。
您这么盯着,我这手里准头都没了。”
阻力分析:经验主义对量化管理的排斥,权威受到挑战的不适感。
应对策略:韦小葆平静回应:“刘师傅的手艺,自然是顶好的。
记录时间,并非质疑您的手艺,而是为了找出流程中可以优化的地方,比如备料、传菜环节是否耽搁了您挥?最终目的是让您这样的老师傅能把精力更集中在关键的火候掌控上,而不是被杂事拖累。”
他巧妙地将矛头从个人技艺转向系统流程,并给予了对方尊重,化解了部分敌意。
还有一些隐性的软抵抗,如故意提供错误数据、在记录时大声说笑干扰等。
韦小葆均以不变应万变,只强调数据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要求,对挑衅行为不予理会,保持绝对的冷静与专注。
一周时间,在各种目光的注视下悄然流逝。
韦小葆的办公房内,原本空白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绘制的图表和数据记录。
最醒目的是一张巨大的《御膳房功能区与动线图》。
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清晰标注了人员、食材、垃圾的流动路径。
可以清晰地看到,多条动线在狭窄区域频繁交叉,形成数个明显的“拥堵点”
,尤其是清洗区与切配区之间、以及通往主要宴客厅的传菜通道。
旁边是一张《标准御膳制作时序图》(以一顿包含二十道菜的午膳为例)。
图表直观地显示,从食材初加工到最终呈上,存在大量的“等待”
空白段。
例如,某些炖菜所需的基础汤底很早就熬好,却因为后续工序拖延,不得不长时间保温,影响风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