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宿主的梦 > 第132章 一个巨物从天而降

第132章 一个巨物从天而降(1 / 2)

当天夜里,大兴城的灯火竟比白日里还要亮堂。

朱雀大街两侧的灯笼从明德门一直绵延到皇城根,连寻常巷陌的角落里都点起了火把,把整座城照得如同白昼。

代王杨侑刚入居王府,换防的命令便已传遍各营。

霎时间,大街小巷里满是穿甲带刃的兵士——西市方向的队伍扛着橹盾往城外的金光门驻防,通化门的守军则背着弓弩往皇城根集结,甲叶碰撞的脆响、马蹄踏地的闷响、口令传递的喝声响成一片,把夜的静谧搅得粉碎。

东西两市的商户早早关了门,却忍不住从门缝里偷瞧——平日里驻守城门的“老面孔”

全换了人,连守门的小卒都透着股生劲,盘查行人时眼神锐利如刀。

更让人咋舌的是,连皇城朱雀门、宫城承天门这些禁地的守卫,明面上虽还是那队金瓜武士,可细心人能现,校尉的腰牌换了,直长的面容新了,连验看门籍的小吏都换了生面孔。

这一夜,大兴城的街巷像被重新梳理过的丝线,处处透着改天换地的动静。

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换防的队伍才渐渐歇了,可城头上的号角声、巡逻兵的脚步声却比往日更密了。

住在崇业坊的老吏望着窗外,忍不住对家人叹道:“代王这一回来,怕是要变天了。”

火把的光映在他脸上,忽明忽暗。

谁都能感觉到,这座看似平静的都城,已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搅动,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晨曦未露的暗处悄然酝酿。

天光微亮时,大兴城的居民已敏锐地察觉到,这座城池正悄然换了模样。

最显眼的是守城的士兵——往日里杂色纷呈的衣甲,此刻竟齐齐换成了沉静的深蓝色,唯有肩头的徽章与胸前的配饰,隐隐区分着兵卒与将官的层级。

更令人心头一动的是他们的做派:言语间带着温和,行事从容不迫,遇上提着菜篮的老妪、挑着货担的商贩,偶会伸手搭一把,眉宇间全无旧日的倨傲。

而真正让百姓们驻足惊叹的,是士兵们手中的活计:平日里坑洼不平的街道、积了青苔的巷道,正被他们一锨一铲地平整;墙角巷尾堆了不知多少年的垃圾,也被一一清理、装车,运出城外。

晨光里,深蓝色的身影穿梭在坊市间,扫帚划过青石板的沙沙声,与居民们低低的议论声交织在一起,竟让这座老城透出几分从未有过的鲜活气。

接下来生的事,更让大兴城的百姓惊得说不出话来:

往日里门禁森严的皇城与宫城,竟一夜之间被清空了。

所有居住其中的人,都被送往别处,说是要去“劳动改造”

谣传:只要花十文钱,无论是谁,都可以到皇城和宫城逛一天。

紧接着,城里的豪门大户、地主官僚,也全被限制在自家府邸不得外出,只说要先清查核验,之后同样要送去劳动改造。

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过程中竟没有抄没任何人的家产;就连那些豪门官吏家的子弟,也并未被禁足,依旧可以自由出入。

百姓们私下里还传开了消息:驻扎在城外的四五万驻军,已尽数被调回军营,开始接受严格的军训了。

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人人脸上都带着几分茫然与新奇——这场变局来得太快,平和得又太不寻常,倒让见惯了风浪的都城百姓,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原是房玄龄与杜如晦二人。

十天前,二人亲率西部战区的雪豹营,在风陵渡设下埋伏,截住了杨侑一行。

没费多少周折,便将杨侑生擒。

紧接着,雪豹营的将士们尽数换上杨侑侍卫的衣甲,摇身一变,成了他身边的近侍——这才有了先前明德门那场戏。

至于那位前来传旨的宦官,倒真是个巧合。

不过这份意外,反倒成了锦上添花的一笔,让这场布局更显天衣无缝。

那一日,长安的天刚过巳时,原本湛蓝的天幕上忽然掠过一片阴影。

起初不过是个模糊的黑点,像被风吹动的败叶,可转瞬间,那影子便以惊人的度膨胀开来,遮得日头都黯淡了几分。

“那是什么?”

朱雀大街上,挑着货担的商贩猛地驻足,仰头时惊得张大了嘴。

越来越近了。

人们终于看清,那竟是个通体银白的巨物,足有半座坊市那般宽阔,椭圆的身躯上蒙着光滑如镜的料子,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边缘垂落的流苏般的绳索随风摆动,出呜呜的声响,像巨兽在低吟。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铁马冰河肝胆照 大明补牙匠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被废三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