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军事决策体系;杜如晦则目光如炬,详细阐述打击世家大族的策略,直击社会的积弊。
此外,二人还谈及了时势与理想的激烈冲突,以及何为真正的统一这一宏大命题。
这些问题,犹如一团团迷雾,在文渊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在漫长的旅途中反复思索,却始终如同在黑暗中摸索,难以找到破局之法。
文渊原本坚信,以自己积累的知识,定能为当下的局势找到合适的制度方案。
然而,房玄龄与杜如晦的疑虑,如同一桶冷水,浇灭了他的自信之火。
回想起此次被围堵时,各方势力的微妙反应,文渊愈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的行为,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只能激起属于自己的涟漪,真正决定事态走向的,唯有身处漩涡中心的当事人。
从二人隐晦的言辞与忧虑的眼神中,文渊敏锐地捕捉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担忧。
这种担忧,并非个例,而是像一场无形的瘟疫,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悄然蔓延。
这意味着,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皇权制度宛如一棵深深扎根于大地的参天巨树,难以撼动。
塑造如今社会格局的人,如果不能勇敢地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一场席卷天下的战争必将爆,那将是一场更为浩大的社会变革,伴随着无尽的血腥与残酷。
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话语,再次在文渊耳边回响:变革从来不是和风细雨,要么如汹涌的浪潮,轰轰烈烈地推动社会前行;要么如锋利的刀刃,在血腥与残忍中开辟新的道路。
文渊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他深知,自己即将面临一个决定无数人命运的重大抉择……
尽管文渊在理智层面洞悉局势的复杂性,可内心深处,他始终秉持着“春风化雨”
的美好愿景,潜意识里渴望能脱纷争,置身事外。
这种执念如同无形枷锁,紧紧束缚着他,使他难以挣脱内心的桎梏,仿佛唯有撞得头破血流,亲身体验南墙的坚硬,才能罢休。
对于二人“定鼎中原,南方传檄而定”
的战略构想,文渊打从心底认同。
而当听闻二人提出的水军建设计划时,他内心的震撼更是难以言表。
那一瞬间,他仿佛穿越时空,与另一个志同道合的穿越者促膝长谈,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
直至此刻,每当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文渊的内心依旧汹涌澎湃,久久无法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