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之所以顽抗这么久,全靠褚俊指挥若定。”
“依下官看来,倒不如修书一封,劝降褚俊,以及柳公寂,兵不血刃拿下此城。”
袁文毅自无不可,柳公寂只是个循吏,不算什么。
这郢州刺史褚俊,却是个人才,仅凭数千兵马,竟让吴军止步不前。
尤其善于水战,他派人几次突袭,皆以失败告终。
若能得褚俊效力,必是一大臂助。
事不宜迟,一番封官许愿之后,使者携文书潜入城中,至府衙求见。
柳公寂听闻此事,不动声色道:“依贤弟之见,我等该何去何从?”
褚俊不答反问:“兄长看来,楚国未来如何?”
两人私交不错,以兄弟相称。
柳公寂叹道:“陛下亲小人,远贤臣,楚国危如累卵。”
褚俊淡声道:“既如此,良臣择主而事,也该弃暗投明了。”
柳公寂面露喜色:“贤弟之意,莫非早有打算?”
褚俊笑了笑:“愚弟是个俗人,身逢乱世,自当辅佐明主,建功立业,待来日,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柳公寂赞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贤弟正是君子,快人快语,不作矫饰。”
他转而问道:“袁文毅派人招降,依贤弟高见,该如何处置?”
褚俊笑道:“兄长认为,秦、吴二国,秦王与吴王,谁更有一统天下之望?”
柳公寂踌躇片刻,叹道:“怕是秦王。”
褚俊心中一动,看样子,他这位兄长,倾向于投靠吴国。
这倒不足为奇,毕竟,柳公寂是江南人士,自然心向南朝。
即便秦国更为强盛,但长安朝廷皆是北人,难免叫人迟疑,唯恐遭受排挤,不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