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后勤困局(2 / 3)

症结已初步显现!”

他拿起一根竹简,指向上面的记录:“大家请看。

辅兵营甲队,昨日往返二十里山路运柴,共用时六个时辰,实际运回干柴仅十五担。

而辅兵营乙队,往返同样路程,用时五个半时辰,却运回二十担。

为何有如此差距?”

众将伸头来看,果然如此。

甲队队长脸色有些尴尬。

王审知又拿起另一卷:“再看粮秣转运。

从泉州码头库房至我大营,同样的路程,不同的辎重队,损耗率竟能从半成到两成不等!

原因何在?”

他站起身,目光炯炯:“非是天时地利不同,亦非人力畜力有异。

在于流程混乱,责权不清!

有的队伍装车不得法,沿途颠簸洒落严重;有的队伍路线选择不佳,绕了远路或路况崎岖;有的队伍途中休息次数与时间毫无规划,拖延耗时;更有的队伍,交接清点手续繁琐重复,空耗时间!

这些无形的损耗,日积月累,便是我军后勤最大的漏洞!”

帐内一片寂静。

这些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却从未有人像王审知这样,如此清晰直观地用数据将其揭露出来。

王潮的目光也变得锐利起来,他身体前倾,显然被触动了:“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需立新规,明职责,优流程!”

王审知斩钉截铁,“其一,绘制标准转运路线图,标明最佳路径、休息点、水源地,各队必须依图而行。

其二,制定装载标准,不同物资采用不同捆绑加固方式,减少途中损耗。

其三,规定每日核心转运时辰,各队接力传递,减少空等和交接耗时。

其四,简化交接手续,但需责任到人,凡有损耗,按规追责!”

他顿了顿,看向之前那位抱怨的辎重队正:“这并非奇技淫巧,而是让弟兄们的每一分气力,都用在刀刃上!

让运回来的每一粒粮、每一根柴,都能真正入仓入灶!”

那队正张了张嘴,最终没再反驳,反而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王潮沉吟片刻,猛地一拍案几:“好!

就依你之言!

即刻起草新规,先从粮秣转运试行!”

“兄长且慢!”

王审知又道,“流程优化,可节流,却难开源。

柴薪之困,尤需开源之策。

弟观我军转运,多靠肩挑背扛或骡马驮运,效率低下,尤其不利于山地崎岖之路。

弟偶读杂书,曾见一物,名曰‘独轮车’或‘木牛流马’之简化形态,或可解此困!”

“独轮车?”

众将面面相觑,这名字听着就有些古怪。

“正是!”

王审知越说越自信,“此物独轮着地,一人即可推行,能载远人力背负之重。

其重心巧妙,即便山间小径亦可通行无阻,可大大提升转运效率,亦能节省人力!”

这一次,连王潮都露出了怀疑的神色:“独轮?一人推行?还能载重?此物当真可行?军中工匠恐未曾打造过。”

“弟愿一试!”

王审知毫不犹豫地请命,“请兄长拨予数名伶俐工匠,些许木料,我愿亲自督导,试制此车。

若成,则柴薪转运之困,或可迎刃而解!”

帐内议论声起。

有人觉得匪夷所思,有人则将信将疑。

郑珏冷眼旁观,哼了一声:“又是闻所未闻之物。

若耗费工料,却造出个无用之物,岂不更添负担?”

王潮目光闪烁,权衡片刻。

他看着弟弟眼中那熟悉的光芒——与当初提出防疫之法时一般无二,那是一种基于知识的自信。

如今后勤确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或许正需此等非常之策。

“准了!”

王潮最终下定决心,“给你三日时间,所需人手物料,直接去找赵掌案。

明远,莫要让为兄失望,莫要让全军将士失望!”

“遵命!”

王审知躬身领命,心中热血澎湃。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柴薪问题,更是将现代管理思维和工程技术植入古代军队的一次重要实践。

晨议散去,王审知立刻带着王潮的手令,找到了军中工匠的负责人——一位须花白、沉默寡言的老匠人,大家都叫他赵掌案。

听闻王审知的来意和要求,赵掌案布满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大圣觉醒,吃货妹妹不好养 被废三年后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钢铁先驱 重生破案:我的眼睛能锁定凶手 和离前夜,疯批医妃二嫁心机皇叔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挺孕肚守寡后,错嫁的亡夫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