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一起,投身到了这场改革的探索中。
在一次地方农业大会上,她身边坐着几位来自近郊村庄的代表,他们攥着粗糙的言稿,言辞恳切地主张“包产到户”
。
把土地分到农户手中,让干多干少与自家口粮直接挂钩,以此激农民的积极性。
夏天看向他们的目光里带着几分同情。
她清楚,包产到户确实能在短期内点燃农民的热情,可受限于当时的条件。
化肥稀缺、农药匮乏,水利设施简陋,良种推广更是无从谈起,单靠“分田”
带来的干劲,粮食增产的幅度其实远不如后来全国性改革时的数据。
果不其然,这些村庄试点的“责任田”
最终没能坚持下去。
不仅以失败告终,还被扣上了“带有修正主义色彩”
的帽子,当时的几个村代表回去后,还挨了不少批评。
夏天倒也没指望凭一己之力掀起什么惊天动地的变革,或是提出能立竿见影改善民生的宏大提案。
在这个年代,再好的想法,再正确的政策若没有技术支撑,终究是空中楼阁。
唯有沉下心来搞研究,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培育出更耐旱耐涝的良种,摸索出更科学的种植方法,用实实在在的增产数据说话,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散会时,她用力攥了攥手里的实验数据记录本。
脚下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方向没错,一步一步走下去,总能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