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虽然这个成果并不能真正意义上代替皮肤,但至少也算是开了个好头。
毕竟这种蛋白质机器人溶液在使用方面,要远比其它类皮肤保护手段来得方便快捷。
当然,下一步,他们还准备制造出一种真正能够代替皮肤的蛋白质机器人来。
至于碳水化合物项目组的目标则是很明确,那就是在之前葡萄糖、淀粉合成技术的基础上,推进蛋白质,脂肪这类人造技术的工厂化,低廉化生产。
要说这个技术还是很好走的,但唯一的缺点就是成本较高。
因而如何将成本压缩下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难点了。
了解完这些项目的情况之后,赵小侯又看了看1号智能AI负责的碳纤维实验。
现在的碳纤维实验已经开始分类细化了。
1号智能AI也将各种分类的碳纤维进行了命名分类。
1-100号碳纤维就是超高强度碳纤维。
101-200号碳纤维则是号碳纤维的后续版本,一部分是主打全面吸收电磁波,达到隐身化效果,一部分则是尽可能提升光电转化效应。
200-300号碳纤维则是其它类型的各种碳纤维复合材料。
譬如能够抗高温的碳纤维陶瓷材料,能够储存电能的锗碳纤维等等。
但就现在而言,研究得最好的还是超高强度碳纤维和号碳纤维的后续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