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吸引了早起的百姓。
有人好奇地围上来指着汉子手里的纸问:“真有陛下题名?”
汉子连忙展开一张,只见最顶端印着苍劲有力的“京报”
二字,旁边还小字标注着:御笔。
下面分了几栏,一栏写着户部田亩减税令详解,一栏印着工部漕运修缮进度
京城的百姓还是有许多人识得字的,没有人敢假冒御笔,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那老汉激动得要命,从怀里摸出三文钱,“给我来一张!
我要拿回去给我那读书的孙子看看,让他也见识见识皇上的墨宝!”
御笔题名的噱头与三文钱的低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百姓。
好奇、敬畏,亦或是单纯想沾沾皇气的心理,驱使着人们纷纷掏出铜钱。
第一批印量本就不多的《京报》在噼里啪啦一阵喧闹后,很快便被抢购一空。
京城的消息本就几乎透明,更别说这种比较轰动的事情了,京报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朝臣们的耳朵里。
然而,与市井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都察院言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