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甲甚至无甲转变后(不是板甲、重扎甲防不了热武器子弹,而是扛不住热武器子弹的冲击力,如果换成纤维致密的内衬铁片的棉甲,可以借助布纤维减少冲击力,削弱杀伤,《康熙王朝》等清朝历史正剧里的八旗兵的甲胄,就是典型的棉甲),由于战场上“铁罐头”的减少而退出历史舞台——钝器抡圆了才能砸死棉甲或无甲人,而火枪前端加个军刺刺刀,一刺一戳不比钝器轻松?
但到现在,锏仿佛可以在日本大规模使用火器前焕发第二春。
山本勘藏查看了木人之后:“馆主大人、五郎大人!这一下,穿透二重具足和中间木人,人体远不如木人。此兵器,确实好!”
“堪藏大人,这锏,花费多少?”今川义元查看被击打后的木人和盔甲,问道。
山本勘藏回答:“回禀馆主大人,这对武器需花费的铁料能够打造五柄太刀,确实费料,但不费人工,顶多就是凹面和刺需要多敲,但也比普通的数打太刀省事儿,没有刃口的要求,可以让学徒完成。”
“如果不追求撒手锏、投掷杀伤的话,其实刺和凹面都不需要做,弄成四棱锥形,甚至四棱柱都可以。甚至四棱柱砸起来重量更重,破甲能力更强,这样的话,需要多少人力?”金试真如此问道。
他是把锏当重武器看的,有个棱能充当板砖棱那样的“暴击线”就够了,不追求有刃。
山本勘藏回想了一下,大致推算了制作时间:“要这么做的话,打造一把数打太刀的时间,也能打出三四把锏了,嗯,而且是稍微会点锻打的铁匠都能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