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的朝议殿内,檀香袅袅,却掩不住满朝文武的焦灼。
周帝端坐龙椅,手指轻叩案几,目光落在舆图上被朱笔圈出的楚地——那里,白起与李靖的两路秦军如两把尖刀,正一点点剜着大楚的疆土。
“诸位都看到了。”
周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沉甸甸的压力,“大楚北部精锐折于司徒静之乱,如今秦军趁虚而入,两线齐,寿春与鼎武关,挣扎不了多久了。”
兵部尚书令狐明出列奏禀:“陛下,秦灭楚之心昭然若揭!
当初司徒静起义,大秦暗中相助,看似搅乱楚地,实则为今日铺路。
他们就是要在大楚元气未复时,一举吞并,而后”
他顿了顿,语气凝重,“而后便会剑指我大周。”
“可大楚毕竟是我们的宿敌。”
户部侍郎犹豫道,“秦楚相斗,我大周如今改革,经济恢复,兵力强盛。
坐收渔翁之利岂不是更好?若是出兵援楚,怕是要惹火烧身啊。”
“糊涂!”
太傅赵禹气的胡须抖,“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不懂吗?大楚若亡,我大周将直面大秦百万雄师,届时凭什么抵挡?当初秦帝还是太子之时,就推动改革,国力日盛。
如今已经完全压制我周楚。
吞并大楚后,他岂会容我们苟活?”
殿内争论渐起,主战与观望两派各执一词,吵得面红耳赤。
周帝始终沉默,目光却越来越亮。
他比谁都清楚,大周与大楚虽有旧怨,但在大秦这头猛虎面前,他们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
就在此时,内侍匆匆入殿:“陛下,大楚使臣来了,说有紧急国事!”
周帝眼中精光一闪:“宣!”
楚国使者风尘仆仆地闯入殿内,衣袍上还沾着尘土,跪地便拜:“陛下!
我朝陛下愿割让东境三郡,求大周出兵,驰援寿春!
在外臣前来的路上,寿春已经被白起团团包围,不日恐”
他深深一拜,“大秦狼子野心,若楚亡,大周必危,还望周帝陛下三思!”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东境三郡虽不是大楚最富庶之地,但出兵换此三郡,再加上共同抗秦,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亏。
“割地求援?”
周帝故作沉吟,心中却已有决断,“楚帝倒是舍得。”
“这是我朝陛下亲笔书信。”
使者从怀中掏出一份信:“只要大周出兵,三郡文书即刻奉上,绝无虚言!
且大秦灭楚后,下一个目标必定是大周,若是东境沦陷,那大周将会被大秦三面合围,陛下岂能坐视?”
周帝看向赵禹:“太傅以为,此事可行?”
赵禹躬身道:“陛下,机不可失!
出兵援楚,既能得三郡之地,又能牵制秦军,为我大周争取更多战备时间,此乃上策。”
周帝微微颔,又看向丞相杨洪:“丞相呢?”
“陛下,老臣赞成太尉大人的意见,此乃双赢,更可遏制大秦狼子野心!”
杨洪深深一揖。
“好!”
周帝猛地拍板,“传朕旨意,命凶虎军团即刻从大楚东境北上,驰援寿春!”
他看向楚使,“告诉楚帝,东境三郡朕要了,秦军,朕也可以帮他挡了!
但若是大楚再敢耍花样”
他眼中闪过冷光,“朕的大周可不缺战马,朕的铁骑,也不是好惹的!”
大楚使者喜极而泣,连连叩谢。
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舆图上的楚地,那里,即将迎来新的变数。
周帝望着舆图,手指划过秦、楚、周三国交界,低声道:“秦帝啊秦帝,你想一口吞下大楚,朕偏要让你噎着。”
此时的寿春城外,秦军大营内,秦军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白起立于高台,望着城头密布的楚兵与城后那道横跨肥水的浮桥,眉头微蹙。
浮桥尽头的南岸,张文俊的骑兵大营炊烟袅袅,四万铁骑随时可以踏桥而来,与城内守军形成夹击之势。
“浮桥两岸的箭塔太密了。”
赵普看向肥水,“沿岸起码近十座,水师的十艘战舰在停泊在浮桥两侧,弩箭射程能覆盖整个桥面,硬闯就是送死。”
白头,目光扫过寿春四周。
秦军步骑虽对寿春形成半包围,但只要浮桥不断,南岸的楚骑就像悬在秦军背后的一把刀。
若全力攻城,张文俊必然率军渡河袭扰;若分兵防着南岸,攻城兵力又显不足。
“先围而不攻。”
白起放下手中令旗,“让投石机每日卯时,午时,酉时各轰击一轮,不必求准,只为让城内不得安宁。”
他转向赵云:“子龙,你带五千白马义从,从庐江绕道出,至楚地腹地,专烧他们的粮道。
记住,不必求多,每烧一处便换地方,让他们摸不清你的踪迹。”
赵云抱拳领命:“末将明白。”
三日后,寿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