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则。
施州居住的数年里杀死外来人员的事情,虽然说不上什么污点,但很难说得上是英雄事迹。
对家人和自我的保护,成了白洪羽末世中的信条,为此,他似乎失去了很多少年气。
高峻道的嘱托他选择视而不见,这一件事就足以证明其自我保护的原则。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有着灾变前“小市民”特点的人物,在社会上经年累月的生活中,他什么事情都要算。
灾变前算收入,要养家。
灾变后算风险,要活着。
他有着小小的自私与妥协性,但这个人却知善恶黑白,能自我反省,也敢于拔出武器面对强大无比的敌人,之所以说起算得英雄,那就是基于一条法则——
英雄论迹不论心。
对于其自私与不完人的一面,我们更多的是要怜悯,在极端条件下,想要一家人都活着的人,不能对其有过高的道德要求。
白洪羽虽非完人,但也堪称敢于反抗与斗争的平民英雄,他的事迹可以汇总成一句话——
吾本一布衣,为亲甘屈膝;纵彼凶如鬼,吾亦敢举刃。
在经手白不艺传这个项目之前,史成也拿到了一些中下级军官的列传项目。
很巧合,李圣龙、马骁、艾丽丝娜三人的传记归史成编纂。
李圣龙的传记最后,史成这样写道:
李圣龙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先是作为平民在末世里的事迹,再则是其作为军人征战的事迹。
作为平民,与白洪羽截然不同,李圣龙属于有着强烈道德观念和崇高动机的人,而且他所有的事迹都是追寻自己本心再做事。
在椿城撤离时,他义贯金石,承担起了团队中的防御责任,为同伴念悼词的行为,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斗杀邪教徒时,除了单纯的泄愤,还有对邪教的强烈憎恶。
多年协助白洪羽保护家人、搜寻物资,这是足够的义气和朴实的人格,答应高峻道只身北上,这不仅是对承诺的践行,更是对国家的责任心使然。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着善良和朴实的动机,为了保护他人,为了对他人的承诺。
北归途中,面对毫不相干的路人,也能拔刀相助,智擒暴徒,事后不图回报,直往北走,可谓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义少年气。
面对肉食者的邀请,又能分辨是非,不与之同流合污,坚决一路向北,这足以证明其高尚的品格。
作为军人的履历,李圣龙战场上搏杀,勇猛无比,大大小小历经三百余战,有记录里击杀丧尸一千余只,堪称末世猛将,尽到了自己的所有。
成为军官之后,对士兵亲和,但很难说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李圣龙的指挥能力比之田博等人,略显粗糙,迂回与进攻的分寸把握不是很合理,这也是第二次南境之战其部下伤亡较大的原因之一,李圣龙是有不可推卸的部分责任的。
有资料显示,李圣龙早年略有些好色,又有贪吃的习惯。
好色年轻皆有之,正大光明好色,不伤害他人,遵守法律,这没有任何问题。
口腹之欲,是作为人类的乐趣之一,在物资丰富的时代,这完全就是可爱的人。
这两点都无损大节,虽然有些缺点,但都不影响李圣龙作为历史人物是准完人的形象,总结其一生就是:
随心而为真好汉,半生征战好男儿。
然后就是马骁,对于马骁,高丽之战,一战而名动天下,史成自然也是十分尊敬的,最后留下了马骁是一名纯粹的猛将这样的评价,对其品格也是十分赞许。
至于艾丽丝娜,史成对其忠诚的千里归国事迹进行了很长篇幅的描写,后续的战场军功则简要记录,肯定了其完美军人的形象。
所有的传记唯独白不艺传,史成耗时最久,最终凝结出了两点五万字的内容,这是十足恐怖的数字,因为大部分人,在历史中只有那么一页纸张。
对于白不艺,史成用笔多了很多怜悯,留下了“百年孤寂白不艺。”的评价,剥开了伟大与不朽的人生里,那作为人类的残酷过往,让白不艺作为一个丰满人类的形象写入了《丧乱史》。
当耗时一年有余完成白不艺传之后,史成似乎感觉,灾变时代的前半段已经完全过去了,那个时代的人,都化为了历史天空的繁星去了,而历史却依旧在前进。
而就在白不艺传开始编纂时,国家下达了命令:
还有两年,灾变百年之际,必须结束这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