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明安顿好受惊的儿子,独自坐在客厅沙上,看着自己刚刚施暴的双手,微微颤抖。
那一晚,夫妻俩无眠。
第二天是除夕,家里的气氛冷得像冰。
李燕戴着口罩掩饰脸上的伤痕,默默地准备年夜饭。
小哲乖巧地坐在电视机前,不敢多说话。
晚上,当春节联欢晚会的声音填满房间时,张明敲响了卧室的门。
“我们谈谈。”
他说。
李燕沉默地开门,脸上已经没有了昨天的疯狂,只剩下疲惫。
“昨天的事,我道歉。”
张明艰难地开口,“我不该动手打你,无论如何都不该。”
李燕抬眼看他,眼神复杂:“我也有错我不该抢方向盘。
我只是太着急了。”
“你弟买房的事,”
张明深吸一口气,“我们可以借他十万,五年内还清,不要利息。
这是底线。”
李燕愣了一下,缓缓点头:“谢谢。”
“但是,”
张明直视她的眼睛,“昨天那样的事,如果再生一次,不管是抢方向盘还是其他危及家人安全的行为,我们就离婚。
没有商量余地。”
他的语气平静,但每个字都像石头一样沉重。
李燕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我知道我昨天真的疯了”
那场冲突像一道伤疤,留在了婚姻的表面,也刻在了两人的心里。
令人意外的是,从那以后,李燕再也没有提过为弟弟买房的事。
她似乎真的被那次暴力事件吓坏了——不是害怕挨打,而是害怕那个失控的自己,和那个失控的丈夫。
张明也再没有对妻子动过手。
每当愤怒来临,他都会想起那天在路边,儿子抱着他的腿哭喊的画面。
暴力像一扇一旦打开就难以关上的门,而他选择用尽全力将它锁死。
春节过后,生活恢复了平静。
但有些东西永远地改变了——张明和李燕都明白,婚姻的底线在哪里,暴力的闸门一旦打开,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月后,李燕的弟弟来看他们,绝口不提借钱的事。
临走时,他悄悄对张明说:“姐夫,我听我姐说了谢谢你们愿意帮忙,但钱我不借了。
我自己能行。”
张明只是点点头,没有说话。
阳春三月的一个周末,张明开车带全家去郊游。
李燕坐在副驾驶座上,阳光透过车窗洒在她身上。
她脸上的淤青早已消退,但某些看不见的伤痕,或许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愈合。
“爸爸,看!
风筝!”
小哲突然指着窗外喊道。
蔚蓝的天空中,几只风筝在春风中摇曳,线握在下面的人手里,既给予自由,又确保安全。
张明伸手,轻轻握了握李燕的手。
她的手微微一颤,然后,缓缓回握。
前方道路漫长,但至少这一刻,他们还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