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个问题很常规,也是长辈们考察年轻人的重要标准。
李静屏住呼吸,希望弟弟能说出点像样的话来。
李锐正夹起一块红烧肉,闻言嚼了几下,含糊地说:“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呗,没想那么远。
现在这样挺好的。”
这话像盆温水,不凉不热,却足以浇灭王姐眼中期待的火苗。
她脸上的笑容有些勉强了。
这时,王舒涵或许是觉得场面太冷,或许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稳定和靠谱,轻声接话道:“我最近在准备考本地的公务员,虽然竞争激烈,但感觉比较稳定,也能多陪陪爸妈。”
她说话时,目光带着些许期待看向李锐,这几乎是一种隐晦的价值观展示和未来生活的邀约。
没想到,这句话像按下了李锐身上的某个开关。
他突然抬起头,第一次真正认真地看向王舒涵,眼神里却带着明显的不以为然:“考公务员?多没意思啊。
年纪轻轻的,就图个稳定?那不就是一眼看到头了吗?”
他放下筷子,语气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未经世事的张扬:“我可受不了那种朝九晚五、一成不变的生活。
我打算明年看看机会,可能去南方闯闯,深圳或者杭州那边,互联网公司多,机会也多。
说不定攒点经验,自己还能创业试试呢!”
他的话匣子打开了,带着对“稳定”
的轻蔑和对“闯荡”
的向往。
然而,这种漫不经心的坦率,在这种场合下,却像冰水一样,瞬间泼灭了餐桌上最后一点残存的热络。
王舒涵的脸色彻底白了,她低下头,默默拨弄着碗里的米饭。
王姐脸上的笑容再也维持不住,变得淡淡的。
她勉强说了句:“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
但后半句“也要切合实际”
终究没说出来。
一顿饭,就在这种尴尬无比的气氛中草草收场。
结账时,王姐坚持买了单,但不再有来时的热情。
分别时,也只是客气地说了句“路上小心”
,再也没有提任何关于“下次再聚”
或者“多联系”
的话。
李静心里明白,这场精心安排的相亲,彻底黄了。
三
回去的车上,李静憋了一肚子的火终于爆了。
“李锐!
你今天是故意的吧?”
她一边开车,一边从后视镜里瞪着瘫在后座玩手机的弟弟,“人家舒涵哪点不好了?文文静静的,主动跟你聊天,你倒好,从头到尾盯着手机!
人家说考公务员,碍着你什么事了?你至于那么呛人吗?”
李锐收起手机,坐直身子,脸上却没有丝毫愧疚,反而有种如释重负的平静。
“姐,你先别急。
我问你,我今天要是装得特热情,对人家姑娘嘘寒问暖,对王姐言听计从,表现得对未来特有计划,特认同她们那种安稳的生活,你觉得结果会怎么样?”
李静愣了一下,没说话。
李锐继续说:“结果可能就是,王姐更起劲,舒涵也觉得我还不错,然后我俩可能就开始约会,接触,甚至顺着大家的期待往下走。
可是姐,你觉得可能吗?”
他指了指自己,“我,李锐,是那种能安于现状、过着一眼看到头生活的人吗?我向往的是不确定性,是挑战,是出去闯荡。
而那个王舒涵,她明显就是适合安稳过日子的人。
我们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他的语气冷静而清晰:“我今天表现得不上心,甚至说话难听点,就是想一开始就把我的真实想法摊开来。
勉强装出来的热情和认同,那才是最大的不尊重,才是最耽误人的。
现在她们觉得我不靠谱,不合适,这事就算了结了。
总比勉强开始,后面现根本合不来,闹得不可开交,连你跟王姐同事关系都受影响要强吧?”
李静握着方向盘,一时语塞。
弟弟的话,像根针,刺破了她之前那种“见个面又不会少块肉”
“万一合适呢”
的模糊想法。
她不得不承认,李锐虽然方式粗暴,但道理却没错。
他和王舒涵,从价值观到生活追求,几乎是两条平行线。
强行交集,只会是灾难。
“可是……你那样说话,太伤人了。
王姐和舒涵面子上多过不去。”
李静的语气软了下来。
“伤面子是一时的。”
李锐看向窗外飞逝的霓虹,“伤里子,那才是一辈子的。
感情里最不该要的,就是那种‘凑合’的体面。
我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想耽误别人,也不想委屈自己。
这叫坦诚,也叫负责。”
车里陷入了沉默。
李静回味着弟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