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惊心动魄的以暴制暴大战中,徐剑飞率领着他的侦查连,还要特战队兄弟们,最终迫使鬼子高层低头,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冈村宁次低头后,徐剑飞宣布以暴制暴行动结束,带领着胜利的队伍,一路乘坐火车,顺利地入关。
令人惊讶的是,关东军对于这支公然乘坐火车的队伍,竟然选择了视而不见,仿佛他们是瘟神一般,只希望他们能尽快离开东北地区,越快越好。
鬼子就是这样欺软怕硬,只有你抡起大棒打疼他们,他们才能承认你是他们的祖宗,才能做你的孝子贤孙。
徐剑飞和他的队员们,终于回到了他们久违的大别山。
当他们抵达时,受到了当地百姓们万人空巷,迎接英雄的归来。
百姓们对他的拥戴之情溢于言表,而徐剑飞则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
徐剑飞之所以如此淡定,是因为他心中坚信自己的功绩。
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他带领着侦查连消灭了多达一万五千多名小鬼子,虽然这些敌人大多是平民,但这仍然是一场辉煌的大胜。
这场胜利不仅震慑了敌人的胆量,更让鬼子的高层不得不低头,对他们有所顾忌。
为此,徐剑飞厚颜无耻地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这一点毋庸置疑。
时间来到了1939年,大别山的冬天悄然降临。
然而,与寒冷的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鄂豫皖大别山根据地正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展景象。
这里的人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各项建设和斗争之中,为抗击日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但鄂豫皖的行署在蓬勃的展,现在武汉的鬼子却一时也拿他没有办法。
因为武汉会战后,日军成功进占武汉,但此时日军已处于过度延伸状态,其多数常备与a级后备师团,均已投入前线,犹未能摧毁我军主力,且虽然中国精华区业已损失大半,重庆当局仍死活不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日本现他们陷入了他们一直想避免的持久战消耗战深渊。
日军此时的选择是停下来,一面巩固占领区,一面采取局部攻势,以施加压力于国民政府,冀望国民政府同意和谈。
这种策略基本上只是重弹南京攻陷后的老调,可情况对日军却更恶劣,日本人的谈判筹码更少了,光头的谈判筹码更足了。
随着占领区大了至少一倍,日军既缺乏实力全面控制占领区,又缺乏足够的预备队。
如果说在一九三七年底日军采用这种策略是明智的话,两年后的今天再重启此一想法就是愚蠢之至。
战略定下来之后,1939年底日军开始进行兵力重整。
即以大量新编成的独立旅团与b级后备师团开入中国,同原本投入战场的常备师团及a级后备(特设)师团进行换防。
换防出来的部队,或开回国内解除动员,或转调关东军对抗俄国的威胁。
至1940年初,日军在华(除东北)共部署达24个师团,21个独立混成旅团,与两个骑兵旅团,地面部队总数将近80万人。
这兵力数字非常庞大,驻军开销也令日本政府颇感压力。
可是占领区太过广大了,以致日军虽将驻军化整为零,驻防于大量的班、排级据点,以求控制占领区。
最终甚至于一个师团,只能保持一个大队的机动兵力,可对占领区的控制成效仍旧不怎么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共双方的敌后游击军不但活得好好的,还有心情互相&0t;磨擦&0t;了。
除了力求控制占领区以外,日军还希望以局部攻势消耗中方实力。
由于中央嫡系精锐,多部署于西南充当预备队,或是布置于武汉四周俟机反攻武汉。
因此,日军决定将局部攻势的重心,放在对我第五、第九战区的防区,以逐次打击中央嫡系单位为第一要务。
于是,当各军都在忙着调防,且多以旅团取代师团的情况下,占领武汉的第11军仍控制了7个师团又3个旅团的庞大兵力,负起连续进行局部攻势的任务。
这次日军已经将华中派遣军,将第十一军军部搬迁到了武汉,
第十一军:司令为冈村宁次中将,辖第6师团(师团长稻叶四郎中将)、第101师团(师团长伊东政喜中将)、第106师团(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中将)(重建)、第27师团(师团长本间雅晴中将)、第9师团(师团长吉住良辅中将)和波田支队、野战重炮第6旅团及直属部队等。
航空兵团中的,第1、第3、第4飞行团,及直属部队、地勤部队等。
但同时,占领区的扩大导致兵力分散,需要分兵守卫交通线和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兵力短缺。
日本大本营被迫调整战略,从“战决”
转为“以战养战”
“以华制华”
,企图通过政治诱降和经济掠夺,来瓦解中国抗战。
而在中国方面,1938年5月,教员公开表了《论持久战》,这篇文章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