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芒中药实验室的清晨,总被一层淡淡的药雾笼罩。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靠墙的红木药材架上,将架子上整齐码放的药材染成暖金色——当归用红绳捆着,断面泛着油润的棕黄色;黄芪切成薄片,能清晰看到“菊花心”纹路;远志则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根须粗壮得能看出是刚从产地运来的道地货。
苏母正蹲在实验台旁,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线装书,书页边缘已经卷起毛边,上面用毛笔写着“苏家益智方”五个字,是苏晚外婆当年的手迹。她指着其中一段朱笔批注,对身边的苏晚说:“你看这里,你外婆特意写了‘远志配石菖蒲,开窍醒神力增三倍’,但后面又画了个问号,说‘提取时有效成分易流失,需寻良法’——她当年只有一口砂锅、一台旧天平,连恒温箱都没有,能摸索到这一步已经不容易了。”
苏晚凑过去,指尖轻轻拂过书页上的墨迹,能感受到笔尖划过的凹凸痕迹。她面前的实验台上,摆着三台正在运行的仪器:超临界萃取仪的显示屏上跳动着“45c、20mpa”的参数,这是她调试了五遍才确定的最佳条件;旁边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正在检测药液成分,图谱上的峰形尖锐而对称,代表着有效成分分离得很彻底;最外侧的培养皿里,是老年痴呆模型小鼠的海马区细胞,正浸泡在新提取的复方药液中。
“昨天用乙醇提取石菖蒲,β-细辛醚的含量只有0.6%,还混着不少杂质。”苏晚拿起检测报告,眉头轻轻皱着,“换成超临界萃取后,含量提到了0.8%,但杂质也跟着升到了0.005%——老年患者要长期服药,哪怕是这么一点杂质,积累起来也可能伤肝肾功能,必须再降。”
苏母放下线装书,走到仪器旁,盯着萃取仪的出液口,突然想起什么:“你试试大孔树脂吸附法?你外婆当年做‘益智方’时,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她在笔记里写过‘用d101树脂,70%乙醇洗脱,杂质去半,药效不减’,就是步骤麻烦,得守着柱子慢慢调流速。”
苏晚眼睛一亮,她怎么没想到这个老办法!她立刻让助理小陈准备d101型大孔树脂,自己则翻出外婆的另一本旧笔记——那本笔记的封皮已经脱落,里面夹着几片干枯的金银花,是外婆当年做实验时随手夹进去的。笔记里详细记录着树脂预处理的方法:“用95%乙醇浸泡24小时,再用蒸馏水洗至无醇味,最后用5%盐酸和氢氧化钠交替处理”,甚至连洗脱时的流速都标着“1.8bV\/h,不可快,快则有效成分流失”。
“外婆当年真是把细节抠到极致了。”苏晚感慨着,按照笔记上的方法开始预处理树脂。苏母则守在旁边,时不时提醒:“乙醇要没过树脂三指高,不然泡不透”“水洗的时候要搅拌,不然里面的气泡排不出来”——这些都是她跟着外婆做药时记下的经验,现在全用在了研发上。
接下来的三天,实验室里几乎连轴转。第一天,树脂柱装好后,苏晚发现洗脱液的颜色偏深,苏母一看就知道问题:“洗脱剂浓度太高了,降到65%试试,杂质会少点。”调整后果然见效,药液颜色变浅,检测显示杂质降到了0.003%。第二天,流速控制出了问题,快了导致有效成分损失,慢了又耽误时间,苏母建议:“用输液器的滴斗控制,每分钟30滴,刚好对应1.8bV\/h。”这个土办法竟然比电子流量计还精准,有效成分损失率直接降到了1.5%。
到了第三天傍晚,最后一批药液终于通过检测:β-细辛醚含量0.78%,杂质含量0.001%,各项指标全达标。小陈拿着检测报告,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苏总!苏阿姨!我们成了!这药能救好多老人!”
临床实验启动那天,苏晚特意邀请了十位病情不同的患者。除了之前提到的张爷爷(患病五年,认不出女儿),还有一位王爷爷——他是退休语文教师,患病后连自己教了40年的《论语》都记不住,甚至会把“孔子”说成“孙子”;还有一位李奶奶,每天都要靠女儿提醒才能吃饭,最让家人心疼的是,她总把孙子当成“邻居家的小孩”,孙子喊她“奶奶”,她还会说“你认错人了”。
“苏医生,我爸以前能背整本《论语》,现在连‘学而时习之’都记不住了。”王爷爷的儿子把一本泛黄的《论语》递给苏晚,“这是他当年教学生用的课本,上面全是他的批注,您看看……”
苏晚接过课本,里面的批注密密麻麻,有的地方还画着笑脸,能看出王爷爷当年对教学的热爱。她握紧王爷爷儿子的手:“您放心,我们会尽全力,让王爷爷重新记起这些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