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 第254章 火不认龙椅只认烧糊的饭锅

第254章 火不认龙椅只认烧糊的饭锅(1 / 2)

陇右的雪,下了整整三天三夜。

鹅毛大雪封锁了山道,三州之地的炭运彻底中断。

凛冬腊月,滴水成冰,没有炭火,就等于宣判了死刑。

“冻死骨”

这三个字,不再是诗词歌赋里的意象,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短短几日,冻毙的百姓就过了十余人。

朝廷的奏报,雪片般飞向长安。

李二陛下震怒,急令户部拨调官炭。

然而,更让人绝望的事情生了。

官炭是好炭,烧得旺、火力足,可问题是,百姓家里的炉灶,根本就塞不进去!

大唐幅员辽阔,各地炉灶的规格尺寸千奇百怪,户部拨下来的官炭,都是制式的大炭块,就像后世的五号电池遇上了七号电池的充电器,完全不兼容!

这下,真是“有火无焰”

,看得见温暖,却摸不着热乎劲儿,简直是雪上加霜!

王元楷,陇右节度使手下的幕僚,一个典型的寒门子弟,靠着实干一步步爬上来。

这次奉命督运官炭,本想借此机会好好表现一番,结果却被这“炉炭不兼容”

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头都快薅秃了。

这天,他顶风冒雪,在各个村落间奔波,希望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忽然看到远处风雪中,出现了一队人影。

他们披麻戴孝,裹着厚厚的麻布,顶着风雪艰难地向南走来。

仔细一看,竟然是一群少年!

这些少年背着沉甸甸的包裹,包裹的侧面,还用歪歪扭扭的针脚绣着几个字:“六郎团·西北支”

王元楷拦住他们,顾不上擦掉脸上的雪水,急切地问道:“你们是何人?背的是什么?”

领头的少年,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冻得鼻头通红,牙齿打颤,但眼神却异常的明亮。

他朝着王元楷拱了拱手,声音嘶哑地说道:“官爷,我们是‘灶事互助社’的,背的是特制的碎炭包。”

“碎炭包?”

王元楷一脸疑惑。

少年解释道:“我们沈六郎先生,早在秋末的时候,就预测到了今年‘北旱南涝,西雪必重’。

所以提前组织各地的‘灶事互助社’,根据地域炉型的不同,预制了这种适配的碎炭包。

还附上了《寒区用火九条》,保证百姓能用得上火。”

王元楷愣住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这简直是神了!

朝廷还没反应过来,民间的力量就已经开始自救了?

他连忙打开一个碎炭包,只见里面装满了大小不一的碎炭块,还有一些干燥的引火物。

更让人惊讶的是,包裹里还附带了一张简易的说明书,详细地讲解了不同炉型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王元楷如获至宝,连夜将情况绘成图纸,详细地写了奏报,快马加鞭送往长安。

他在奏报的最后,饱含深情地写道:“非朝廷救民,乃民自救也!”

长安,民生司。

李承乾看着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报,脸上却并没有太多的表情。

陇右的灾情,他早就预料到了。

事实上,早在几个月前,他就已经通过民生司,向西北各地出了预警,并提供了相应的应对方案。

他现在更关心的,是这件事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殿下,陇右的奏报……”

柳奭小心翼翼地站在一旁,试探着问道。

李承乾抬起头,淡淡地说道:“知道了。

刊《极端气候应对白皮册》,公开历年的气象记录与炉具改造方案。”

“什么?!”

柳奭惊呼出声,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殿下,这…这可是机要啊!

岂可泄于草野?”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奏报,目光平静地看着柳奭,语气却异常坚定:“天灾无秘,活人第一。”

数日后,《极端气候应对白皮册》在长安城内引了轰动。

这份白皮册,详细地记录了历年的气象数据,以及各种极端天气的应对方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种炉具的改造方案。

一时间,洛阳纸贵,人手一份。

江南的渔民,依据册中的风向推演法,提前加固了海堤,避免了海啸的侵袭。

河北的农人,参照“冻土通风图”

,保住了地窖里的菜粮,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民间传抄成风,甚至有私塾开设了“观火课”

,教孩子们识别云彩,辨别温度。

“不是天雷劈下来,是咱们自己把日子过明白!”

这句童谣,再次在长安城内传唱开来。

韩十四,这个曾经的洛阳乞儿帮头目,如今的“灶事互助社”

技术教习,奉命前往敦煌,主持炉具的适应性改造工作。

然而,在半路上,他却遭遇了一伙沙匪的劫掠,所有的

最新小说: 蓝钰茗烟 小房东【香朵儿】 炼狱之刃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万兽之国(H) 赤色军工,刚建国你就要造航母? 快穿:好孕宿主美媚魅 三国:开局岳飞重生成马谡 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